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台努力让老年人“幸福享黄昏”
目前已形成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体系
  • 2013年05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4月2日C02、03版大哉烟台报道。
  烟台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环境优美。 见习记者 陈莹 摄
  本报4月10日C12、13版快哉烟台报道。
  本报4月23日C12、13版壮哉烟台报道。
  在一家养老院,老人们在跳秧歌。 见习记者 陈莹 摄
居家养老
在家养老就俩词:舒坦、乐和
  □见习记者 陈莹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能折射出一个城市的人文素养水准。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烟台就比全省提前7年、比全国提前13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何让年轻人安心投入工作,这一切,都在考验着烟台政府。
  目前,烟台已初步形成了“居家为主、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体系,基本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记者探访烟台养老体系,为您讲述不一样的养老故事。
之六
养老体系
  □见习记者 陈莹

  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使得“在家养老”成为中国人不容置疑的最佳选择。烟台在努力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基础上,也尊重传统观念,在老人熟悉的生活半径内,以“呼叫中心”与“邻里互助”的形式,建设互相补充、互为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快评
老有所养 民之所盼
  □柳斌
  在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为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幸福度晚年,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不管是机构养老建设,还是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建设,烟台都走在了前列,但是矛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烟台多数老年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在温饱基础上,讲究营养、讲究保健、讲究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成为老年人新的需求。不难看出,老年人新的需求和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优质养老机构缺乏,老年人进养老院得排队;老年人缺少娱乐场所、娱乐设施等。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一些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没有人照料,生活不方便。对他们而言,最迫切的是解决服务问题。
  可喜的是,烟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包括努力发展日间照料中心、壮大护工队伍、建设养老互助点等,一个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老有所养、幸福度晚年是每一个人的期盼,需要政府部门从实际出发,从更高的角度着手,充分挖掘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潜力,形成基础牢固、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养老格局。
  烟台市政府把今年定为工作落实年,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项扶持政策都能落到实处;有理由相信在家养老有服务、机构养老有床位、出门乘车可优惠、外出旅游享实惠的日子,就在不远处。
  呼叫中心>>
24小时为老人护航

  在环山路的烟台市居家养老服务呼叫指挥中心院里,两棵百年松柏像两位饱经风雨的老人,虽然迎着风,却只有枝头微微摆动。
  二楼的呼叫中心里,近10位工作人员正在各司其职地忙碌着。“只要呼叫器响,就会下意识地紧张一下。”指挥中心的柳主任说,指挥中心成立快3年了,虽然几乎从没见过呼叫器另一端的老人,可联系得久了,就都有种亲人的感觉。所以,有时他们特怕呼叫器响。
  如今仅芝罘区,就为12个街道办的4600多位80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了呼叫器。
  很多时候,呼叫器响后,需求都是琐碎的,像买米买面、家政服务,甚至可能只是想有人帮着买份报纸。“没有上门费,就是物品或维修本身的费用。”柳主任说,这也是老人们喜欢“呼叫服务”的原因之一。
  住在白石街道、84岁的孙老先生,使用呼叫器就一个要求:帮忙叫儿子给他回电话。孙老先生年龄大了,记不住11位的手机号,眼花了,按电话键还费劲……有了呼叫器之后,这下可方便了,一个键按下去,接到“暗号”的呼叫中心一个电话就拨到儿子手机上,没特殊情况,儿子电话1分钟内就到了。
  呼叫器还能为老人的生命护航。
  84岁的武老先生住在文化四巷,前段时间,老先生在家突发脑部疾病。虽然女儿就在家,可突然而来的意外让女儿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了。最后,用惯了呼叫器的武老先生示意女儿按呼叫器。指挥中心打来电话,得知简单情况后,立即拨通120,并将指挥电脑同步调出的武老先生的家庭地址和联系电话,连同问询的简单病情一同递交了过去。
  据了解,虽然烟台的指挥中心不是24小时上班,可实际上,烟台居民家中的呼叫器,是同时和秦皇岛总部连通的。
  “秦皇岛总部是24小时工作制。烟台老人按下呼叫器,信息会同步显示在秦皇岛总部的平台上。遇到停电、下班等情况,秦皇岛总部就会立即接应我们的工作,调度安排。所以说,呼叫器另一端的老人,是24小时受保护的。”柳主任说。
邻里互助>>
大伙在一块,开心热闹

  住在芝罘岛三里桥社区的王翠云老太太,今年70岁,老伴也已经是75岁的高龄。“孩子隔三差五回来,看见老人在家等着,心里踏实。”老两口有两个儿子,5年前,小儿子一家搬到幸福,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了。
  突然不被“需要”那阵,王翠云说,她有些失落。与王老太太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同一社区就要60岁的滕以香。“每天早上,孩子和老伴上班去了,自己坐在窗边发呆,特别难受。”滕阿姨说。
  生活的改变是从社区里成立了养老互助点开始的。多时20多人参加,少时也有七八个。每周一、三、五下午,互助点就热闹起来了。
  在这个养老互助点里,于师傅是专职的琴师兼剧目教师,索师傅是唢呐大佬,魏师傅是锣鼓教授……
  “有吕剧、京剧,还有唱歌剧的。我?每种都能唱几段。”70岁的宫淑花也是养老互助点的积极参与者。
  宫淑花说,自己“干”了一辈子家庭妇女,临老了,生活有了乐趣,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想得周到,每个月给发55块钱的基础养老金。社区成立了互助点以后,不仅给订报纸,还特别支持他们的文娱活动,给买表演服,还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去表演见世面……
  谈起最拿手的剧目,王翠云骄傲地说,京剧《打龙袍》、吕剧《小姑贤》都是她的代表作。
  谈到兴起之处,王翠云和宫淑花还大声地展示起她们自编的《文明社区传四方》,在她们手舞足蹈的鼓励下,腼腆的滕以香也跟着放声大唱起来。
  自娱自乐之余,这些银发一族还是社区里的“助人族”,哪家年轻人接送孩子来不及、谁家房子要租售,他们都会帮忙;过节过年的,还会去附近的养老院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表演。
机构养老
夕阳无限好 幸福享黄昏
  □见习记者 陈莹

  在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去养老院等机构养老,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记者探访烟台养老机构:努力让老人过上“夕阳无限好,幸福享黄昏”的生活。
◎结束语◎
社区养老
照料老人,要细心更要专业
  □见习记者 陈莹

  烟台的社区养老有一个更专业化、人性化的名字:日间照料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是以社区为单位,利用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设施,提供更专业需求的养老场所;重点照顾需要一定日间照料的半失能老人,提供一种“白天去、晚上归”的养老模式,同样深受老年人欢迎。
  家住四马路进德社区的关老太太,今年78岁。她常去的日间照料中心就在东山街道办事处旁边。老太太腿脚不是很利索,早上晚辈开车送过去,也就3分钟。“中午管饭,还有床能休息。”老太太回忆起第一天“白吃白喝”的情形,最初的不好意思已被幸福感给冲淡了,“老了,政府还关心着。”
  作为芝罘区社区养老的新模式之一,芝罘岛日间照料中心成立于2012年6月。可谓“看得了大海,靠着了青山”,总投资260万元,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爱运动的,可以去健身场、花园、台球室、乒乓球室等娱乐场地;爱安静的,可以去阅览室、麻将室、棋牌室;时髦点的,就去唱卡拉OK,上个网。重健康的老人,就去康复护理室、医疗保健室、心理咨询室……
  “场地专业了,就要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芝罘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美玲说,芝罘岛辖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80位,80岁以上的231位。由于岛上的居民过去都是渔民,长年辛苦劳作,老人们大多身患疾病。
  “照料老人可不是随便就行。”孙美玲说,日间照料中心的护理人员在上岗前,都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养老护理培训,而且通过了民政部门的专业考试。
  “老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必须达到水平。”孙美玲现场给记者出了一个“如何从背后扶老人上床”的小考试。当记者说:架着老人双臂,随着老人的用力方式扶上床时,日间照料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不留情地说:“不合格!”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才明白,应该把双手放在老人腋下,一条腿要顶在老人的腿后,等重心转移过来,才能随着老人的用力方式用力。
  “很多老人有骨质疏松等问题,看似平常的‘不合适’,都有可能对老人造成伤害。照顾老人不仅要细心,还要兼顾专业。”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说。
政策面 到2015年设立 500个养老互助点
  未来烟台将继续强化现有养老体系:到2015年,全市各类养老床位总量力争达到4.2万张,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各县市区普遍建有一处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新增老年人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1.6万张;城市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或社区老年人日间照顾中心全覆盖;在市区设立邻里养老互助点500个。 见习记者 陈莹
  一对“好室友”
的幸福生活

  在幸福街道宏发养老院,83岁的贺先溪和72岁的谭洪岁是一对“好室友”。贺先溪是烟台本地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冠心病。谭洪岁来自栖霞农村,股骨头坏死。
  “也是没办法。”20世纪70年代,贺老先生的老伴去世了,如今5个子女,最小的也50多岁,都已经有第三代了。
  “我现在120斤,你知道我来时多少?”贺老先生有着孩子似的顽皮,见记者摇头,他两只手各伸出一个手指:“110斤!你知道老人长一斤都不容易吧?”
  贺老先生说,他特别爱吃养老院的饭,咸淡合适,还软和。以前在家,不爱吃饭,现在“好室友”俩人比着吃,剩下了怪不好意思的。
  贺老先生指着一旁的谭老先生说:“现在有了我,他不舍得走。”本以为是玩笑话,谭老先生却认真地说:“是真不舒服,一个人在家,孤独!”
  同样是鳏夫,同样身边没有人,在农村的谭老先生因为凑不出6万元换股骨头的手术费,一直靠一根顶住肚子撑劲的树杈做腿,艰难维持基本生存。直到2012年春节,住在幸福的外孙回家看到窘迫中的谭老先生,把他接到了烟台。
  福山骨科医院的医生说,谭老先生要是不做股骨头置换手术,就得每天热敷两到三次,再贴膏药。“住进来快傍晚了,院长马上就打来热水。”在谭老先生的记忆中,上次发生泡脚这件“奢侈”事,还是老伴去世前。
  如今,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只住俩人,躺在床上抬手就能够着呼叫器,能看43英寸液晶电视,周一吃面条周二吃饺子……吃、住、治疗等全加起来一个月才1060元。
  记者采访前,谭老先生跟贺老先生刚结伴从附近的菜市场回来。谭老先生买了草莓和烧肉,这是他最爱吃的两样。“人老了,想吃的东西不多了。想吃,自己能买着,就很满足了。”
养护结合
给老人更多关爱

  位于莱山区山海路的烟台市老年福利中心,水光潋滟,绿树成阴,投资2.3亿元,占地180亩,是一个专业化、标准化的养老机构。福利中心行政部主任郝红昀介绍,公寓楼里有套间、单人间和双人间三种,老人们可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和喜好,选择居住的条件。
  “养护结合,是我们中心的主要内容。”郝红昀介绍,在福利中心7号慈心楼里,住着287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护士24小时值班,1.5-2个小时翻一次身,做好口腔护理、鼻饲护理、清痰清理……为应对紧急突发情况,与医保联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也设立在7号楼一楼的西区。
  郝红昀说:“子女把父母交给我们,就是信任,我们一定尽力让老人有‘夕阳无限好,幸福享黄昏’的感觉。”
  “天暖和了,就可以叫着老姐妹去那儿玩了!”住在1号愉心楼的张老太太指着人工喷泉告诉记者,去年她在那儿认识了住在对面3号楼的闺密。
  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需要有家、有朋友,因为他们跑不远,做不了剧烈活动,对社会信息反应迟缓,所以更需要关爱。
  这是乐哉烟台的最后一篇,也是本报“工作落实年·烟台冲锋号”大型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
  从4月2日推出第一篇报道开始到今日,我们一共为你奉上了30道“新闻硬菜”,前后历时46天。
  你还记得都是啥吗?
  这些菜我们是按不同口味、分5桌给你端上的。
  第1桌,大哉烟台,展现烟台的大概念、大项目、大手笔,共5道,包括:探访烟台“一号工程”建设、探访西南北“增长极”发展现状、解读“美丽烟台”新概念、解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烟台的意义等。
  第2桌,快哉烟台,展现烟台的交通发展现状,共5道,包括:探访青荣城铁建设、解读龙烟铁路对烟台港口的意义、探访潮水机场建设、解读中韩陆海联运对烟台的意义、探访芝罘湾港区建设等。
  第3桌,壮哉烟台,展现烟台的经济发展现状,共6道,包括:讲述烟台对外贸易转型过程、展现烟台招商引资成果、解码烟台展会经济、解读园区升级对烟台的意义、展现烟台品牌建设成果、解码烟台休闲旅游等。
  第4桌,美哉烟台,展现烟台的城建现状,共8道,包括:探访城市综合体建设、解码烟台“产业地产”、解读旧居改造对烟台的意义、探访烟台路网建设、探访老旧小区改造现状、展现烟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现烟台环境保护成果、解读海水资源利用对烟台的意义等。
  第5桌,乐哉烟台,展现烟台的民生现状,共6道,包括:展现烟台的就业前景、展现烟台的教育前景、解读公立医院改革对烟台的意义、探访烟台“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探访烟台引进人才工作现状、解码烟台养老体系等。
  这30道菜的诞生,要从一次会议说起。今年3月中上旬,全市“工作落实年”动员大会召开,会上“将所有精力聚焦到干事业上”的声音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抓落实的决心。会后,我们决定以此为契机,围绕政府抓落实的决心,策划一组报道,就是“工作落实年·烟台冲锋号”。
  我们的系列报道走过46天,在这里就要跟你说再见了。未来,我们将会为你呈现更多、更精彩的内容,敬请期待。(冯荣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