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洋户口”实现异地高考让谁尴尬
  • 2013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如果出身、财富、地位等因素又来干涉甚至决定教育资源分配,那将给公众造成二次伤害。
  □本报评论员 赵丽

  23日,一则“跨洋高考移民”的新闻引起热议。据《中国周刊》报道,非京籍高中生张图学习优秀但却没有在京参加高考的资格。张图妈妈已是美国公民,她称美国可以直接给张图国籍。而张图父亲查看政策发现,外国侨民可直接参加中国高考并享受加10分优惠。
  张图是否能如家人所设想的,获得美国国籍并在北京高考,现在还未有定论。假如这些都能成真,那这个男孩的高考路充满了黑色逆袭的意味。公众对这个故事的关注,倒不是因为一个孩子的逆袭,而是对逆袭前后暴露出的种种缺陷的不满,是对权利无法保障、公平无法保证的担忧和焦灼。
  在北上广,高考设限早已是个异常沉重的话题。外地家庭争取平等的求学和发展机会,本地人则维护自身生存空间,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导致群体的割裂。对此,目前各级政府也未能给出一个两全的方案。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坦言,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张图的故事,则给这种痛苦的现实又撒了把盐。不少网友质疑,属于稀有资源的北京高考权,很多国人争得头破血流也得不到,为什么就轻易地给“外人”?确实,相关的规定值得探讨。当初出台这一政策,应该是与吸引国外人才和投资相关,初衷是好的。但现在的时代背景与改革开放之初不同,把教育资源作为优惠条件或者交换筹码,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正当性,都值得重新审视。
  现在公众的怨气不仅是因为“超国民待遇”,更在从这件事上,又一次认识到了“身份”对“权益”的影响。权利得不到满足本来就让人不满,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争取权利的过程中,大家不在同一起跑线,凭借身份、财富、权力等,有人可以先天占有优势。今天有人因为“洋户口”峰回路转,明天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去拼“洋户口”,会不会有人又来拼别的?
  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今年4月份东莞市提供给“新东莞人”子女的公办学校入学学位中,有三成半“特供”给了优惠政策人才和企业人才子女,被指“拼爹”。而上海、广东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也可能创造另一种不公平:外来家庭必须用贡献度为子女的教育权缴纳“保证金”。
  公众患寡,更患不均。在一定的时期内,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所有需求,不设置准入门槛几乎不可能,不过,前提是公平、公正。如果出身、财富、地位等因素又来干涉甚至决定教育资源分配,那将给公众造成二次伤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