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童年
  • 2013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徐静

  临近“六一”,女儿班上的家长QQ群异常热闹,妈妈们兴奋地讨论着:给孩子买什么礼物?班里在哪里聚餐?这儿童节,成了妈妈们的忙乱季,本是主角的孩子们反倒“气定神闲”,没有兴奋,也没有盼望。
  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名副刊编辑,我很想在《人文齐鲁》集中刊发几篇与童年有关的文章,看看我们读者眼中、心中的童年,是什么色彩的。于是,约请深谙岛城旧事的作者曲海波,向我们展示上世纪30年代青岛活跃的儿童副刊都登些什么。他的文章追溯了这样一段历史:当时,全国的知名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纷纷移居青岛,出现了一种可喜的“孤岛现象”,一座有40万人口的城市竟拥有近30份报纸,作家名人的倡导和青岛市浓厚的儿童文学氛围,也催生了岛城报纸活跃的儿童副刊。阅读那些泛着岁月颜色的《青岛民报》、《青岛时报》、《青岛晨报》等报纸,那些儿童副刊上编发的小学生诗歌、散文,感觉民国时期半文言半白话的小学生作文语句简练,情趣高雅,思想也挺深刻,对祖国的山河、民族的未来都有很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不矫揉造作,真正融于细腻的笔间,令时人感慨万千……
  第二个版刊发的几篇文章,切入点都不大,但他们回忆起来的童年,都洋溢着幸福、满足与甜蜜:《儿童雕塑映童年》带我们回忆“抽老牛”、“熬糖稀”那些既经济又环保的游戏,《童年的“小人书”》则展现60后、70后唯一感到满足并痴迷的精神生活,《用“半头砖”录下孩子的童年》则带领家长们回到那段住在筒子楼、没有电视、电脑,却照样教孩子“琴棋书画”的日子……
  网上有位诗人说:“我始终有点可怜那些小时候没有饥饿过的人。”初听觉得矫情,难道有“饥饿经验”的童年才值得骄傲,富足的童年却需要同情?再想又不尽然,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本薄薄的小人书都能带来幸福感,现在呢,天天看电脑又怎样?
  没有匮乏,就不可能懂得珍惜。
  如果你是一位大读者,欢迎你在阅读本期《人文齐鲁》时做一次短暂的童年之旅;如果你是孩子,我真羡慕你们,听你们的爸妈读读这几篇文章吧,因为你们还可以在自己周围发现更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让阅读的美好体验延续到生活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