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公共场所,应对吸烟者说“不”
  • 2013年05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忍气吞声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安宁,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想要不受侵害,就得拿出维权的勇气来。实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目标,需要有更多的人在公共场所学会对吸烟者说“不”。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今天是第26个世界无烟日,距离我国卫生部发布“禁烟令”也两年多了。相关部门在暗访中发现,公共场所禁烟情况并不理想,甚至部分医疗机构内也有人“吞云吐雾”。(今日本报A08版)
  对烟民而言,吸烟是放松心情的必需;而在非烟民看来,自由呼吸也是合理的要求。在人员密切接触的公共场所,两方各自的需求很容易出现冲突。出台“禁烟令”是很有必要的,但营造无烟的公共环境,不能仅靠执法者“动手”。
  公共场所禁烟之所以遇到执行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执法难。有观点认为,只要加大执法力度,就能解决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不太现实。有统计称,中国烟民人数超过3.5亿,有他们存在,烟草就有“刚需”,公共场所吸烟的现象就很难在短期内杜绝。如果加强执法力度,或是施行巨额罚款,就能解决问题,执法权要交给谁呢?是卫生部门还是环卫部门,是消防部门还是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对这些执法者,又怎么监督呢?就算是找到了合适的执法者,如此严格的监督,势必带来大量的公共投入,谁来为此埋单呢?又如何避免个别部门走上权力自肥的老路呢?
  与其埋怨执法不力,不如从自身做起,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公共环境的维护者。我们在公共场所看到的常是这样的场景:面对个别人自顾自地吸烟,人们要么碍于情面,要么怕惹上麻烦,选择“忍气吞声”。省卫生厅这次暗访就发现,一些医疗机构内吸烟现象严重,没有人主动制止。要知道,无论是道德还是法规,都站在你这边,想要不受侵害,就得拿出维权的勇气来。现在人们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对吸烟的危害也有更深的认识,只要稍微有点公德的人,在别人的提醒之下,都不会拒绝“熄烟”的要求。相反,忍气吞声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安宁,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学会用实际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利,个别缺乏公德心的人也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行为。
  相比前几年,公共场所的控烟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从媒体报道来看,除了官方的立法与宣传之外,民间也在为控烟做着贡献。在这里面,比较典型的就是以环保生活为理念的“乐活族”,他们坚持“我不吸烟、拒吸二手烟”的原则,影响了很多的人。现如今,很多调查报告都显示,烟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人们对控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实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目标,需要有更多的人在公共场所学会对吸烟者说“不”。
  当然,公共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烟民的自觉。在一些烟民眼里,只要保护好自己的亲人就行了。殊不知,公共场所禁烟并不是某个人的事,如果大环境没有改善,家人到了公共场所,也难保不受他人的侵扰。从这个意义上讲,烟民约束自己的行为,看起来是“屈服”于外人,实际上是在保护家人、保护自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