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美牙雕折射环境变迁
古代时中原曾是大象之国
  • 2013年06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张向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与“祥”字谐音,故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如以象驮宝瓶(平)为“太平有象”;以象驮插戟(吉)宝瓶为“太平吉祥”;以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为“吉祥如意”。古人云:“太平有象”,寓意“吉祥如意”和“出将入相”。中国人历来推崇精美的象牙雕。在人们常识中,大象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动物,在中国几千年来,它是如何与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古人结缘的,大量的古代牙雕又是从何而来的?

  从大汶口象牙梳
到妇好墓象牙杯

  本报曾在2011年7月26日以《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象牙梳暗含神秘“太极”》为题报道了出土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墓葬中透雕象牙梳,这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牙梳略呈长方形,顶端有四个开口,其下有三个圆孔,梳身用平行的三道条孔组成“8”字形的镂空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象牙梳两件。此外,还出土过象牙雕筒、象牙琮等多件牙雕制品,反映了5000多年前牙制品的雕制水平。
  要说国内最早的象牙雕刻制品,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就十分突出,尤其在河姆渡文化早期。在河姆渡文化各个遗址中共出土象牙制品30余件,绝大多数出自河姆渡遗址。器形有蝶形器:圆雕象牙鸟、帽盖形器等。其中蝶形器17件,圆雕象牙鸟6件,帽盖形器3件。圆雕象牙鸟造型顶端为鹰嘴大眼的鸟头,宽扁长方形圆尾鸟身,正面刻画有弦纹与斜线纹相间或弦纹与植物纹组成的纹饰,鸟腹上有横向突脊,脊上钻有纵向圆孔,鸟身以下占全器三分之二,呈扁平圆舌形。侧视其全角似一鹰嘴大眼短腹长尾的鸟。造型夸张,雕刻及磨工极精。脊上圆孔多磨损残破。此外,还有象牙梳、三把圆雕象牙匕等制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三件精美的象牙杯,其中最大的的象牙觥杯,通高55厘米、杯身高42厘米、米黄色,系象牙根段制成。杯身略呈圆筒形,上端有流。通体雕刻极精细的花纹,主纹浮于地纹之上,形象生动,衬以云雷纹。自下到上分为多个纹饰区,每区均以饕餮纹、对称夔纹和鸟纹为主纹,其间填以减地云雷纹,造成主纹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鋬上端雕成饕餮形,下端为走虎状,靠近杯身的一面,上下有对称的圆孔,其上应有榫,但已缺失。此杯通体布满纹饰,除一些边框外几乎没有空白。纹饰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纹道细腻,浅浮雕和圆雕相结合,是极为罕见的商代象牙酒器珍品。按照现在人的常识,在中原一带是不产大象的,这些象牙制品的出现,让人不禁疑问,在新石器时代和商代,这些象牙是从何而来的?是产自本地还是从西南方国进贡而来的呢?
吉美象尊与九象簋
商周时的日常用具

  除去象牙制品,与大象有关的器具在商周时代也非常多。在著名的法国吉美博物馆就珍藏有商代青铜象尊,象尊长96厘米,高65厘米,象鼻上翘中空,与腹相通,似有流的作用,但形体较大,盛放酒液后恐难以倾倒。象尊的腹部两侧各饰一个巨目圆睁、阔口龇牙的大兽面纹,在两侧兽体上卷的尾部上方,即象尊的颈部和接近臀部处各饰一个鸟纹。在象尊四条粗壮的腿上各装饰了一个横置的鸟纹,饰有一个倒立的变形龙纹。据研究人员结合纹饰、工艺分析,认为象尊应该是产自“长江流域中部盆地工匠的创作”,具体地点应该在湖南。此外,在湖南醴陵也曾出土过一件商代象尊。在美国弗利尔博物馆也珍藏着一件商代晚期的象尊,产地也是湖南的。
  在北方,陕西宝鸡出土过一件商周早期的象尊;在山东济阳也出土过象牙方鼎,构思非常巧妙,用四条卷曲的象鼻做鼎足,象的眼睛则分布在四角的两侧,精美而生动。此外,在北京故宫还收藏有一件青铜的九象簋。
  像这种出土的象尊或者以大象为主要装饰的青铜器还有不少,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器具几乎都是商周时期的,出土地则是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主。可见当时大象的憨厚可爱一直是商周青铜器表现的主题,与古代中国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普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大舜象耕历山
并非只是传说

  在传说中,舜在历山(济南)耕种田地时,就有大象为之犁、百鸟为之播谷这一典故。舜还派他的弟弟象去驯大象。对很多人来说,这似乎只是古人的臆想和传说,然而,不少历史学家指出,这传说确实有一定的依据。在远古时代,象耕、驯象并非神话,而是事实。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罗振玉先生在《殷墟书契前编》中著录一片甲骨上就有“隻象”的记载,“隻”即是“获”的本字,就是古人抓获大象的记载。这就说明当时有野象的存在。罗振玉先生注意到古文字中“为”的写法,他考释为“从手牵象”,“役象以助劳”。罗振玉据此推断:“知古者中原象,至殷世尚盛也。”
  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与殷商史》中也记录,甲骨文中载有很多猎象的地点,商王曾在处于沁阳附近的太行山南侧一次狩猎获取7只野象,证明3400~3200年前这一地区生存着数量较多的野象。
  笔者记起大约20年前上学时的一个小插曲,山师大吴庆峰教授在讲古文字时,讲到甲骨文中的“为”字,提到是“从手从象”,即一个人手牵着象在耕种劳作,我曾提问吴先生,在远古的中原地带为什么造字不用牛、马,而用象呢?吴先生回答,当时中原地带林草丰茂,气候温暖湿润,用象耕种劳作很普遍,所以日常生活的习惯也反映到了造字中。于是恍然大悟。
商代大象是宠物
“豫”是大象之邑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曾在《文物精品与中国文化十五讲》中提到,在殷墟曾经发掘出两座象坑,其中一座埋有一个人和一头象,说两者关系密切,推测人就是驯象者。另一坑中是一头幼象,有趣的是,幼象的颈下还系着一个青铜铃铛,这头象似乎是豢养的宠物。这两处象坑,从侧面证实了当地有象,殷墟的象牙制品就是在当地取材制作的。除了耕种,商人还用大象来作战,可见当时象的数目一定不少。
  彭林认为,在先民生活中,时常能看到象牙器的出现。比如《诗经·魏风》中“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象揥就是象牙制作的簪子。《礼记玉藻》中提到“孔子佩象环五寸”,“发晞用象栉”,象栉就是象牙梳子。而《战国策》中记载,孟尝君到楚国时,楚国人“献象床”,即用象牙制作的卧具。这让人联想起,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一条用象牙编织的席子,有人推测这或许就是跟“象床”有关的器具。
  《尚书·禹贡》说,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豫州是其一。今天河南省简称豫,是不是跟大象也有关系?古代流传的《禹贡》文本,有的将豫州之豫写成象、邑二字的合文。著名学者徐中舒发现,在青铜器中,“邑”与“予”的字形很相似。通过“豫”字的书写变化能发现“豫”字是象、邑二字的合文,大意是大象之邑,或者叫大象之国,或者叫象邦。以前的河南教育出版社后来更名为大象出版社,应该就有这个原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