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访的8所高校就业负责人看来,一些基础学科,如物理、数学和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就业相对缓慢。 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 “就业去向选择较多的专业,选择多了,未必是好事。”褚庆成分析,数学、中文等基础学科研究型专业,培养口径宽,毕业生的出口选择很多。像中文,可当老师,可去企业做行政管理、文秘,也可做游戏架构师等,因此找工作时就显得犹豫。 朱德建也用该校两个专业不同签约率情况来解释这一现象:今年该校哲社专业本科生签约率不错,大约已接近70%。反而经管专业本科生选择余地大,对就业层次期望较高,还在观望,比去年同期缓慢,目前签约60%。 “过去都盯着公检法公务员,如今签到律所也没什么不好。”朱德建又以该校法学专业举例说,什么叫提高就业质量?其实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事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就是高质量就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是适合你”。 “今年我们学校学生对去基层、西部或中小企业工作,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中国海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陈老师坦言,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有业不就”的现象依旧存在。学校除了给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注重为学生做就业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认清形势,合理定位,避免眼高手低,以扎实的心态来走向社会。”陈老师说,今年学校有几十名学生选择了大学生村官,这也能和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另外,朱德建认为,省内高校大学生很务实、厚重、朴素,优点很多但创业意识不强,“国家一直在吹冲锋号,但学生就是按兵不动”。“国家创业政策非常优惠,有能力、有想法的毕业生完全可以尝试自主创业,这样会减轻不少压力。”朱德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