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还可以留给明天” |
一个癌症家属的三年心路(二) | |
- 2013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侯志铭
第一篇文章,与大家讲述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之时,我内心的惶恐和难言尊严的就诊经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我把自己曾经经历的术后治疗选择梳理和陈述,以期这份完全个人化的经验,与更多同病相怜者分享。我的经验是,在医学这一门槛极高的专业科学面前,只有多请教、多权衡,才有可能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错误选择。这也是我坚持让自己克制情绪、真实记录的初衷。 不可忽视的靶标检测 妻子尚在监护室的时候,关于她手术切除组织的详细病理检测(相对于手术中速检而言)结果也出来了,和术中速检结果一致,为腺癌伴支气管肺胞癌。大夫说,这是一种亚洲年轻女性近年来多发的肿瘤,直接致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近年来恶化的空气质量有关。 在去病理实验室取详细检测结果的同时,我还悄悄做了一件非常必要的事,那就是对妻子的肿瘤切除组织做靶标检测。简单说,此项检测主要是测定患者对靶向药物是否敏感。服用靶向药物是近年来癌症治疗过程中,除放、化疗外,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这种药价格不菲,只对特定患者有效,用药前一般需进行靶标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用靶向药物。 给妻子做靶标检测是一个朋友提醒我的,他家中曾有过肿瘤病人。他告诉我,虽然患者癌变组织切除后,大医院都要用封蜡冰冻等手段加以长期保留,但几年后再取原组织化验就不好用了,需要对患者重新进行穿刺提取组织加以化验。因此,最保险的方式是手术后就把靶标测试做了,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靶标检测在山东开展较晚,妻子所住院的医院尚未开展此项检测。不过,病理室外,每天都有中介在守株待兔,可介绍你通过快递把组织寄到广州、上海等地的医院加以检测,当时费用是四五千左右,不享受医保报销。 我托熟人给病理室工作人员打了个招呼,顺利地拿到了妻子的癌变组织切片,又托朋友寄往外地医院进行检测。后来证明,因为朋友提醒,妻子避免了额外受一次穿刺之苦。 多方请教术后治疗方案 熬过了漫长的四天监护室观察治疗,妻子终于转到了普通病房。这时,她还插着引流管,不能翻身。因为尚未通气,也只能吃点流质的东西。大夫推荐喝小米粥,我就让大姑姐每顿饭熬一锅小米粥,撇最上面的小米油给她喝。 接下来,大夫让我给她办了相关手续,启动了市级职工医保。启动医保后,接下来要做的最大一件事便是确定术后治疗方案。是放疗、化疗,还是采用中医药手段加以调养? 百度上能搜出各种所谓“有效”的个案,令人不知如何是好。我悄悄拿上妻子的病理检测单和CT片,奔走于省城的各大医院,向数位知名专家进行请教。当然,所拜访的专家都是事先托朋友打好招呼的。真心感谢那么多朋友的热情相助,否则,要按照挂号找专家的路子,一番请教下来岂不要一多星期的时间。 包括中医肿瘤专家在内,数位专家都同时认为,尽管我妻子切除了主病灶,但有肺内扩散迹象,术后化疗是当时她应该选择的最保险治疗方案。 告诉还是不告诉她实情 不能再犹疑了,只能选择化疗了。这时,我所做的最艰难抉择是,要不要把实际病情告诉她。 为此,我左思右想,辗转难眠。告诉她实情吧,她身体如此虚弱,如果精神一蹶不振,肯定会加剧病情的恶化。不告诉她实情吧,一旦开始化疗,病友、医护人员都可能无意中泄露秘密。况且,化疗本身是用来治疗癌症的,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识。化疗过程中还会伴随着掉发,她能猜不出来吗? 虽然听到过很多人勇敢面对绝症的故事,虽然妻子平日里也是一位遇大事处变不惊的人,但事到临头,我还是犹疑了。 亲朋好友中一位过来人,坚决反对我告诉实情。她的理由很简单:遇到这样的事,挺不住的人居多。必须得瞒,瞒一时算一时。我听从了她的意见,决定瞒下去,打死也不承认。化疗前几天,我对妻子首先吹了吹风,告诉她病灶有癌变的隐患,大夫正研究后期治疗方案,可能会用抗癌药进行预防性治疗。隔一天后,又串通好主治医生,让他漫不经心地前来征求我们的意见,于是我和妻子当场权衡后,决定接受化疗。妻子此前对癌症了解不多,一时竟也相信了医生之言。 化疗并没有那么痛苦 几年前,妻子因妇科病住过一次院,当时,同病房中有位因患乳腺癌而化疗的患者,她在用药时的痛苦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妻子化疗前,我对她能不能扛得住心里直打鼓。 真正用起药来,我才知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由于药物的改进,现在的化疗并没有以前化疗那么痛苦(当然,不同的人耐受度也不一样)。虽然每次化疗原则上还号称一周,而其间实际用化疗药的时间只有一天。用完化疗药,接下来还要打些辅助药,以减轻病人的呕吐恶心和其他病理反应。 此前,妻子对化疗的认识和我差不多。待第一个疗程结束时,她突然问我,“这样就结束了”?我赶紧顺着竿往上爬,说你这病和真正的癌症化疗用药不一样,所以程序简单。接下来,办出院手续时,我特意让主治医生又打了个掩护,帮忙用备用处方签写了份假出院诊断证明。回到家后,把那份假诊断证明故意随手放在她能看到的地方,一切貌似滴水不漏。 看破生死 把心放平 从住院到手术,从术后调养到化疗,历经漫长的3周时间,我终于将妻子接回了家中。因为习惯了在医院里那个一尺来宽的床椅上一动不动地陪床,回家的第一晚上,躺在床上竟然舒服得难以入睡。 一天天过去了,妻子的脸上渐渐恢复了红润,躺在床上不敢翻身的她开始扶着床沿下地走路。可是,在妻子、女儿面前强颜欢笑的我,心情的沉重却难以释然。我不能去想未来,未来是一堆乱麻。我也不能去看女儿的眼神,不能去想有一天,她缠着我要妈妈我将如何以对?以前,那种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日子就这样永远远去了吗,为什么命运要突然这样捉弄我们一家……这些,我都不能去想。 上班,回家做饭,再上班,再回家做饭、做家务,我有意无意地让自己陷入忙碌之中,把解不开的纷乱留待明天去想,而明天,还可以留给明天。 那段时间,常常有半夜醒来盯着天花板发怔的时候。为了打发失眠的时间,我就在手机上持续看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纪实文学。书中,抗日名将戴安澜的故事引人追怀,尤其是他那句名言更是引人深思——“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 戴安澜殉国时38岁,正好和我同龄。他不会想到,在他去世近70年后的一个长夜里,一位“同龄人”与他产生强烈的共鸣:人生不都是一场旅行吗,长也好,短也好,总有结束的那一天。生死离别,是人之为人的宿命,谁也左右不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平视结局,珍惜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