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官捐献 生命永续 |
潍坊市人民医院近期使10人重获新生或重见光明 | |
- 2013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潍坊市人民医院王天民主任(左二)将医院职工自发捐助的19200元善款送到张中良的家人手中。 | | 在张中良的家中,随处可见他的照片。家人说,儿子是他们的骄傲。 | | ◤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眼科刘新昌主任正在为老杨(化名)做角膜移植后的检查。 |
|
文/片 本报记者 马媛媛 7月5日,尿毒症患者老许(化名)终于可以康复出院了。在查出尿毒症的两年多来,他几乎每天都在期待能够找到合适的肾源。6月23日,今年潍坊首例器官捐献者给老许带来了希望,配型成功后,老许获得重生。而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的眼科病房,两名失明患者也已经重见光明。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底,潍坊先后有两人在生命殒落瞬间由家属捐献出其器官或组织,点亮了10个生命。 两名器官捐献者 救了十个人 6月23日,一名市民因多发伤医治无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去世。遵照死者生前的意愿,他的家人将肾脏、角膜和肝脏成功捐献;6月29日,一场车祸让21岁的小伙张中良的生命戛然而止,家人在悲痛过后,捐献出了张中良的器官,让他的生命在他人的身上得到延续。也因为这两个人,让10人重获新生或重见光明。 7月5日,在潍坊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记者见到了即将出院的老许,他之所以迟迟没有离开,主要是想托刘鲁东主任替他向捐献肾脏的家属表示感谢。按照国际器官捐献的原则,器官捐献方和接受方不能见面,老许觉得,没留下句感谢,内心不安。 时间倒回到两年前。在家务农的老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得了尿毒症。像许许多多的尿毒症患者一样,老许四处求医,偏方、西药、针灸……各种方法都试过,可病情仍不见好转。换肾,这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可肾源短缺的现实又让老许看不到希望。 几个月前,老许开始进食困难,病情加重。在潍坊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做完了全身检查后,老许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做了配型登记。6月23日,刚做完透析回到家的老许,接到了来自潍坊市人民医院医疗部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他,有一名临终患者将要捐献器官,根据反复筛选,患者与他的匹配度极高。 得知这一消息,老许立即起身赶往潍坊市人民医院。对老许而言,这也许是他能够继续活下去的最后一线希望。 经过反复的筛查,老许配型成功。 当晚9点,手术开始。手术由潍坊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刘鲁东主任负责。对刘鲁东主任而言,肾移植手术已经有足够丰富的经验。自1996年至今,该科已累计完成300余例肾移植手术,目前,该院泌尿外科也是全省13家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之一。 刘鲁东主任告诉记者,老许的手术很成功,目前正常生活已经没有问题。但对于多数尿毒症患者而言,却没有老许这么幸运。更多的尿毒症患者都在等待肾源的过程中离去。 “孩子的器官留在世上, 他就没有走远” “摸黑”过了七八年,老杨(化名)终于重见光明了。 老杨因双眼角膜炎导致白斑,双眼被厚厚的“白壳子”盖住,几乎失明。老杨说,家里所有的农活全都落在媳妇一个人身上,受眼疾困扰,他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自理。 如今,他比常人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光明。7月6日中午,潍坊市人民医院眼科刘新昌主任再次为老杨做常规检查,“一切正常,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刘新昌主任告诉记者,潍坊市人民医院自1952年开始开展角膜移植以来,已经有几千例患者重见光明。与老杨一起做角膜移植手术的三名患者已经出院,目前都康复得不错。 这更加坚定了老杨的信心。老杨的眼角膜是一名21岁的小伙捐献出的,小伙捐献的其他器官也已经让四人受益。 21岁的小伙叫张中良,他是今年潍坊第二位器官捐献者。6月23日,一场车祸致使张中良的颅脑、颈椎严重受损,导致脑死亡,只能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家人的悲痛可想而知。母亲张英杰说,张中良是家中的独子,留住孩子,是当时家人共同的心愿。经过家人商量后,做出一个共同决定,捐出器官,挽救更多的生命。 7月5日,记者跟随潍坊市人民医院医疗部医务主任王天民一起来到位于寒亭区高里街道河南村,此次到访,王天民主任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将医院职工自发捐助的19200元善款送到张中良的家人手中。 走进张中良的家中,普通的农家小院分外安静。客厅中央,摆着一张张中良的照片,母亲张英杰正在里屋输液。见有来访者,张中良的爷爷张孝福赶忙出门迎接。老人了解王天民主任的来意后,再三表示感谢,并让其转达对院领导的谢意。 对于张中良的家人而言,面对孩子的离去,捐献器官之后,心里反而还好受了一些。“孩子的器官留在世上,他就没有走远”,张中良的父亲张宝君说,从决定捐献器官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从没想过回报,孩子从小善良,他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挽救他人的生命,成全孩子的心愿。更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留在世上。 王天民主任告诉张中良的家人,因为他们的善举,已经有5名患者得到重生或重见光明。听到这话,张中良的母亲张英杰哭了起来,“只要他们能活下去,孩子的心意就没有白费”,在她得知孩子车祸的消息后,便一口饭都吃不下,只能靠输液补充营养。这一刻,张英杰仿佛感受到孩子的生命已经延续下来。 对于器官接受方的感谢,张英杰说,只要他们好好活着,有一颗仁爱之心,这就足够了。张中良捐献器官不仅是为了救助多少人,而是希望以他的善举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爱心队伍,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在生与死的边缘 架起一座桥梁 记者从潍坊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成为严重制约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20万~150万终末期患者需要器官移植,等待移植的病人约有30万人,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目前,我国医院ICU病房每年潜在捐献者约15.4万余名。如果每年能动员四分之一的人捐献,就能捐献大约11万个器官,1:30的供需比将会提高到1:3。对某些器官衰竭患者来说,器官移植是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每天都有许多患者随着与死神搏斗的煎熬,焦急地苦苦等待着,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患者尚未等到,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多年来,潍坊市红十字会积极主动地开展遗体(组织)、血液、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工作。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受卫生部委托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并在全国11个省(市)开展试点。 2011年,潍坊市人民医院成为山东省器官捐献试点单位(目前限肾脏)。同年,山东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班在潍坊市举办,为潍坊市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潍坊市人民医院医疗部医务主任、山东省红十字会发证的器官捐献协调员王天民,除了担负医院的日常医疗管理、医院复审迎评工作外,还承担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现潜在的、有意愿的器官捐献者。王天民主任说,器官捐献不是器官买卖,是一种善行,器官捐献是自愿、无偿的。这项工作在西班牙、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已被大多数人认可。医院器官捐献协调员发现潜在的器官捐献者后,先与潍坊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本着自愿原则,与患者直系家属签署《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遇此类似情况,患者家属也可直接联系潍坊市红十字会。 王天民主任告诉记者,做器官捐献协调员,首先是发现潜在器官捐献者——经医院救治无法逆转、家属有捐献意愿的病人,然后联系专家评估小组对捐献者进行评估,看是否适合移植,在联系专家评估小组的同时,还要对病人家属讲解器官捐献的相关情况。 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的努力和潍坊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下,6月23日、6月29日,潍坊完成今年两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为10人带来重生或重见光明。对于器官捐献协调员王天民主任而言,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他相信,随着器官捐献工作的不断开展,充分调动医院兼职协调员的更多参与,加强医院各科室的紧密配合,同时努力争取周边医院在器官捐献方面的合作,将会发现更多的潜在器官捐献者;随着宣传的慢慢扩大、公众理念的转变及市民意识的提高,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爱心队伍,点亮他人的生命,造福更多的终末期病人。 这将是众多终末期病人的福音,也是潍坊市器官移植即将到来的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