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钦国 1904年济南开埠,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新模式,一个繁华的商业都市渐次发展起来。即使在开埠之前,济南也并非一个完全封闭的城市,当时也算得上繁华之都。前段时间笔者见到的一幅地图,就从侧面证实了这点。 这是一张1902年的“省城街巷全图”,此图为纸质卷轴,经过主人允许后笔者拍照留存。全图宽约82.5厘米、高约56厘米,全部为手绘,主要部分用毛笔蘸墨绘成。百多年岁月的打磨使此图发黄变暗,但保存依然完整,除个别字迹稍有模糊外,基本没有大的破损,图示准确,直观再现了一个多世纪前老济南城区及各处街巷原址旧貌。 手绘地图济南少见 为便于说明,笔者将此图分几部分加以解读。第一部分为图右侧,面积占整图不到10%。其中“省城街巷全圖”六个字位于右上角,为毛笔手书竖写,字体有点类似现在电脑中常用的大隶,每个字最宽处约6厘米,高约4厘米。“省城街巷全圖”下方的几列小字表明了此图的来历,共175字,为小楷,每字大小约0.7厘米×0.7厘米见方。 根据文字描述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此图当时并不多见,因为此段文字首句即是“此图流传甚少”,表明了当时手绘地图的稀缺。其次,收藏者应该知道有此图的存在,所以在街头店铺酒肆中“询及此图”,但翻版后将版样存放于官庙,目的在于“以垂久远”。再次,此图显然非原图,应是摹本或复制本,这一点在原图志中有较清晰的记载,依据就在于“惟城内八约以五色丝分界”等字样,表明原图部分区间/线为彩色,而笔者见到的这幅为灰色。第四,因为重新进行了分染,所以各处“爽若列眉”,清晰度要高于原图,所以“因给值”,也就是给相关人员支付了一些费用。 此图准确记载了翻版时间与当事人,时间为“光绪岁次壬寅九月”,光绪壬寅年为光绪28年,即公元1902年。当事人为济南知府徐世光、历城县权事杨学洲。徐世光祖籍河北,不是什么名人,但多数人对曾当过北洋大总统的徐世昌应当不陌生,二人实为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徐世光小徐世昌两岁。1900年,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后将徐世光补为青州知府,没过多久又将其调任济南知府,此图即诞生在这段时间。 此段文字说明的左下角还有一枚边长约2.3厘米的方形章,字样为“李和平”,可初步判断李和平曾收藏过此图。 还原百年前老城原貌 第二部分为此图核心部分,直观展示了济南当时有两重城墙,以及老济南不断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扩大的历史。两重城墙均为口字型,从东北角的海晏门到西北角的济安门部分重叠,也就是现在大明湖北岸一线,但重叠部分不足内城墙总体长度的1/4。如果将此图与现在的实际情况逐一对比,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地图中的内城城墙走向与现在的护城河内侧基本重叠,当时地方权力的中枢机构基本都在老城墙内,如布政使司署(今山东省府所在地)、巡抚院署(今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所在地)、济南府署(今山东省政协所在地)、按察司署、历城县署等官衙一一标注,贡院、府学文庙等文化设施也有相应体现。 外城墙的区域则扩大了许多,东城墙基本就是现在的历山路部分路段。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南城墙的位置好像有点过于靠南,差不多是现在的经十路、文化西路之间至杆石桥一线,而西城墙从杆石桥至馆驿街一线。 细看越发令人赞叹,此图不但格局清晰,就连背街小巷也一一标注,是名副其实的“街巷全图”。虽然大街小巷宽窄不同、长短各异,但其位置、名称、方向均有详细、准确记载,连长度也很精确。除此之外,庙宇泉池、城门里弄、城防炮台等都注解详明,清晰而准确地反映了百年前老济南的原貌,让人依稀回到了一个世纪前的沧桑岁月。 内城外城清晰可查 第三部分为布局于左下角的另一处文字,同样为竖排,共11列157字,它清楚地表明,当时济南老城周围约12里许,共有四个门,内城分“信、温、孝、法、弟、柔美、忠、礼”八个部分,此“八约”分辖不同的街巷,并用不同的颜色划线。外城一周约17里,东、西、南三个方向共有七个城门,分别是岱安门、永固门、永靖门、永绥门、永镇门、济安门、海晏门。 此图对110年前济南的城内城外面貌作了较详尽的说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让后人有机会重新解读一座老城曾有的真容,为研究省城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如此图在内城墙东南角即现在的解放阁附近标有“珍珠泉”,很明显此珍珠泉并非现在的珍珠泉,应该属于黑虎泉泉系,类似这种古今同名异址的情况在图中还有多处。另外,此图还记载着部分现已消失的街巷,虽散见于史书但现实中却难以找到的泉眼,以及部分建筑及街道名称的演绎过程,对完善城市规划、修复老建筑等有着现实意义。 经查阅史料得知,此图最早应为时任济南候补知府的戴杰所绘,初图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戴杰到济南后,囿于济南老街小巷众多却无图索查,遂决定亲自走访实地查看并绘成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