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7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评论员
提到群众路线,群众并不陌生,“一切要相信群众,一切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口号都是群众耳熟能详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因为落实了群众路线,才有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革命战争胜利的奇迹。 说起群众路线的典范,群众很自然地会想到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干部。他们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但是,在今天重提群众路线,有些干部不免要犯难和打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老百姓开始关心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公共安全、社会公平正义等热点问题。一些干部总是“浮在上面”,和群众的隔膜越来越深,也就很难理解民间疾苦。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要顺利解决在社会转型期遇到的新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群众路线上来,回到“党的生命线”上来。 一些干部之所以对群众路线缺乏兴趣,一是认识问题,二是能力问题。他们以为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资金和技术至关重要。所以他们更愿意和精英阶层加强联系,而忽视了最广大的基层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因为不关心基层群众,一旦遇到群众提出的棘手问题,这些干部就只能绕着走。现在,通过常态化的制度保障群众路线的落实,实际上是把一些干部按在了基层,塞给了群众。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也可能会引发“走过场”的担忧,但从长期看,这有利于干部改变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群众路线不仅能造福群众,也能锻炼干部,比如沂源县首创了民生工作办公室,全面推行了村民事务干部代办制度,群众满意了,干部也有了成就感和工作动力。总结好这些经验,基层政府如何转变作风和职能的问题或许就不再那么难。 群众路线既有历史经验,也有现实意义,只要落到实处,“不虚、不空、不偏”,群众当然是拍手欢迎的。关键是各级干部能否从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端正了态度,提高了认识,各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随之提高,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更加牢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