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夫
章丘有古八景,后加四景,共十二景。自明朝时,有“八景诗”流传。 高耸危山圣井澄,绣江春涨水流声。 百脉寒泉珍珠滚,黉塘夜雪粉妆城。 锦川烟雨时时润,龙洞熏风日日清。 白云棹罢归来晚,卧看东陵晓月明。 危山圣井 山后寨村南有一方圆4平方公里、海拔200米的小山,名叫危山。传说,古时危山三年不下雨,颗粒不收,百姓愁苦万状。忽有一高僧从天竺来,引众人来至山顶,用禅杖一指说:“此处不深就是水源,何不在此打井?”众人挖之,果然泉水澄清,喷涌而出。百姓把天竺僧奉若神明,称此井为圣井,井中之泉为圣泉。 圣井之水源源不断地流下山,一直注入平陵城的护城河,哺育了远古的“龙山文化”,滋润了平陵城的经济繁荣。危山大寺内辟有圣泉书院,无数文人学子在此讲学研经,探奇揽胜,吟诗作赋。 绣江春涨 绣江,又称百脉水,因芹藻浮动、水纹如绣而得名。发源于明水诸泉,往北流至金盘村与西巴漏河合流,然后进入章丘腹地,蜿蜒曲折32.8公里注入小清河,是章丘境内最大的一条内河。 “绣江春涨水流声”为章丘八景之一。说的是春日渐暖,积雪融化,河水上涨拍击岸石发出的奇特流水声响,在万籁俱寂的春江月色中,令人陶醉。 百脉寒泉 古时的百脉泉是方圆半亩的一大方池,四周砌石,竖有雕工精致的石栏,泉周石墙上镌有名人题句。清乾隆年间章丘知县张万青倡修百脉泉,又在大池之南石甃东西对称的两个小池,号“张公池”。泉北有明代所建梵王宫大殿,题刻均出自明书法家雪蓑之手。泉东有龙王庙,龙泉寺门在泉西南。另外有古亭、书院、僧房等建筑。泉畔古柏森郁,竹影婆娑,花木扶疏,曾是佛家圣地。寺内长杨钻天,垂柳依地,鸟语蝉鸣,如入潇湘圣境。池内百脉沸腾,鱼戏藻摇,出神入化,吐珠浮翠,玲珑空溟,透泄天真。使得历代文人在它身边流连忘返,歌诗赋词,酣吟畅咏,留下了许多佳词诗句。 黉堂夜雪 黉堂岭,位于相公庄北3公里,是一处平地中漫起的高阜。海拔60米,方圆4平方公里,东眺长白山峰,西临漯河岸畔。远远望去形状极像一只伏在地上的鹿,因此古人有“西临漯河真鹿卧”的诗句。又因这里有一种奇幻的自然现象,即夏秋之日的拂晓,岭上升起一道道白霜似的东西,犹如粉妆素裹的城垣。步入其中,脚下便发出“嚓嚓”的响声,好像行走在雪上似的,故“黉堂夜雪粉妆城”被誉为章丘八景之一。 传说这里曾是东汉大学者郑玄著书之处。上有古井,井中长有一种细长的水草,叶子极像野韭,郑玄用它捆扎书卷,俗称郑公书带草。又传说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曾读书于此,划粥断薤,刻苦自励。岭上有醴泉寺。 锦川烟雨 旧章丘城西门有内外两门,外门名为“通济”,内门名为“锦川”。春秋佳日之晨,登上锦川门,举目北望,旭日曦微中,云蒸霞蔚,如烟似雾。烟雨凄迷处,女郎山隐约其中,庙殿佛寺犹如玉宇琼楼,十分壮观。目向西移,但见百川汇流,碧水似练,通向白云湖,令人陶醉。故“锦川烟雨时时润”为章丘八景之一。 龙洞熏风 章丘官庄镇赵八洞村南四暨山山腰中有龙堂洞,又名龙藏洞,俗称东龙洞。旧志书记载此洞“高广如厦,深不可测,中有卧龙迹”,石壁镌有佛像,巧若天成,并刻有雪蓑题“通天透地”四个大字。故“龙洞熏风日日清”被称为章丘八景之一。 古往今来,多有文人墨客不畏艰难跋涉,来龙藏洞凭吊神龙,探幽揽胜,作文赋诗。其中对龙藏洞钟爱最深的是大戏剧家李开先,他曾在明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携友十余人同游龙藏洞,之后作《龙藏洞赋》。 白云晚棹 白云湖,又名刘郎中陂,位于明水西北20公里与历城的交界处。李开先在其著名的《浚渠私说》一文开头曾对白云湖作过描绘,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白云湖水色天光、朝云暮雾、春景秋情格调明丽的山水图。故“白云棹罢归来晚”为章丘八景之一。 白云湖的四时美景触动了历代名流仕宦的游兴情思,他们或在此撑船棹舟,或在此悬丝垂钓,或在此饮酒赋诗,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 东陵晓月 明水东北15公里、摩诃峰东南、章丘与淄博交界处有一奇峰陡立而起,与摩诃峰遥遥相对,名为东陵山。南有黄花峪,西与卧牛山相连,是进入长白山的第一座高峰。山上多怪石,巉岩森列,嶙峋重叠,千姿百态。 山顶北崖有一大石窟,每当月明之夜,古人在旧县衙阁楼的卧榻上,开窗东望东陵石窟中的朗朗明月,触景生情,便吟出了“卧看东陵晓月明”的诗句。大文学家蒲松龄曾游东陵山,并创作出《聊斋志异·查牙山洞》这篇奇文。 郎山大观 旧章丘城北有一山,名女郎山,又称城北山。登山东望,绣江迂回如带,西眺白云湖涵淡天光,南瞰古城高楼名刹,烟柳溪桥,如在画图中,为一邑之胜景,堪称大观。故“郎山大观”被列为章丘十二景之一。 山上有三阳洞,洞内冬暖夏凉,据《女郎山洞宇碑记》载,明嘉靖三年有道士王某曾对洞宇进行过重修。厦前筑高阁,阁上画群仙上寿图。洞上创建三清殿,在洞的东南方向,重建了碧霞元君祠。另外还有三皇庙、八蜡庙、玉黄阁、女郎祠、石大夫祠、鲁班庙等,成为一组峻丽宏伟、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在当时的山东很有名气。至明万历年间,知县王振熙又倡建了著名的大观楼。 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来此登临,游三阳洞,祭女郎墓,题壁刻石,借景抒情。清康熙三十五年,已经57岁的蒲松龄专程来章丘游女郎山,曾写诗两首,其一曰: 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 连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 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 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 胡山三麓 由明水南行6公里,但见连峰叠嶂之中有一山陡然高耸,与长白山主峰摩诃顶南北对峙,争奇竞秀,这便是章丘十二景之一的胡山。天朗气清的日子,登峰造极,极目远望,大自然之情趣尽收眼底。 胡山分南麓、北麓、中麓。中麓泉石幽秀,明代大文学家李开先曾在这里修筑中麓山堂,读书著述其中,从此自号中麓子、中麓山人。 摩诃秋翠 摩诃峰,俗称沫湖顶,在明水东北15公里,为长白山最高峰。四周奇峰环立,势如星拱。峰上峰下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特别在秋天更加深密苍翠。故“摩诃秋翠”被列为章丘十二景之一。 清代著名学者韩尚夏曾于清乾隆十八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带领他的学生登摩诃峰,并写下了《登摩诃顶记》一文,全文不过600字,却为我们留下了研究长白山、摩诃峰的珍贵资料。清代康腾蛟有《摩诃峰》诗,咏赞摩诃峰的雄伟山势。 峨嵋灵壑 小峨嵋山,又名桃花山,俗称埠顶,位于秀水村南,为明水屏障。古时山根沟壑中清泉遍布,小巧纤细,计有大龙眼、小龙眼、筛子底、饭汤泉、兔子窝、滴水檐、甘泉、涝冒、金龟泉等,形成秀水泉系。诸泉水汇入东麻湾,合百脉泉水形成绣江河。因灵气四溢,故有“峨嵋灵壑”之称,被列为章丘十二景之一。 小峨嵋山下自古多秀士,其中的佼佼者,当数生活于清乾隆年间的韩尚夏,官至河南汝州同知,主修过乾隆年间的章丘《县志》,著有诗集《小峨嵋集》,并有天文学著作《月食考》,韩尚夏又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作诗文,以小峨嵋字号,人称小峨嵋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