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25年: 施耐德电气的中国故事》 陈斯文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家成功进军中国市场并取得全球性认可的跨国企业,施耐德电气的商业方法与思想同样受到特别关注。一家外企,如何敲开一个陌生市场的大门,立足、扎根,并获得用户认可?本书将为您揭晓谜底。
文/陶魏斌
达能败给了娃哈哈,MSN败给了QQ,Ebay败给了淘宝,甚至连如日中天的IT界“一哥”谷歌在中国市场也无法尽兴驰骋,毫无悬念地败给了中国本土企业百度。 在对中国市场惊人的增长率羡慕不及背后,这些跨国公司们可并没有少吃苦头。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中国市场开满艳丽鲜花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残酷的尖刀。 我们所说的施耐德其实应该被称为施耐德中国更准确。25年前的1987年,法国人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当时它的竞争对手是那些从草根成长起来的、毫无规则意识的温州小厂——这几乎就是中国的第一代山寨企业。这多少让他们感到不适,用现任施耐德电气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对本书作者陈斯文的原话来说,是感到“未来前景不明朗”。不过,法国人准备赌一把。 事后证明,当时的中国确实是冒险家的乐园。施耐德靠精密制造和专业服务能力,征服了中国市场,成功把自己嵌入到了庞大“中国制造”的产业链条中。 没有一家跨国公司会不认可“本土化”是征战中国市场最好的利器。但是如何在建立本土化优势和跨国公司本身的制度及文化特点上把握好平衡点,是这些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CEO们烦恼的问题。 把市场重心或者脑袋搬到中国来,这不是不可以,但是复杂并且多层次的中国市场,乃至中国人看问题的方法,都让那些坐在跨国公司董事会上人难以适用。如果把中国市场仅仅作为信息采集点,把决策权收回到伦敦或者纽约的某个高档写字楼办公室内,又往往会制造在事后看来是匪夷所思甚至是愚蠢的决定。 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微软是个失败的案例,年初曾经的明星产品MSN被宣布死亡,让无数中国白领唏嘘不已——要知道,这曾经是中国市场上唯一能和腾讯QQ想对抗,并有机会击败对手的即时通讯软件。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商业上说,施耐德的成功是顺理成章的。它从一个工厂开始,依靠正确的人来开拓市场,以充分投资来扩大产能,最终完成其布局,形成了一个高效而强大的工业体系。它听从顾客的声音,以严密的组织形式,把可供运用的资源,用工厂化的形式生产出来,再通过内部组织的高度配合,由高度本土化的渠道销售出去。 如果那些跨国企业们,能从这本书里,获取到对自己有益的帮助,我不知道,这是施耐德的好事还是坏事,因为这或许,会给他增加更多巨无霸式的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