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射病患者的生死七天
60岁环卫工崔立英病好后还想去扫街
  • 2013年08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患热射病的环卫工崔立英展示病历。
  高温酷暑,无数的普通劳动者仍然忙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没有停歇。环卫工崔立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她已经60岁了。
  8月7日,济南气温飙升至37℃。从未挂过吊瓶的崔立英突然倒下了,昏迷不醒。她患上了今夏刚被许多人熟悉的热射病,即重症中暑。7天后出院,这段经历让她刻骨铭心。
  文/片 本报记者 吴金彪  

刚拿起扫帚就倒下了
  8月7日早上4点多,崔立英夫妇像往常一样起床,收拾三轮车和清扫工具,从省城段店附近的家里蹬着三轮车来到市立五院对面的马路。
  崔立英和59岁的丈夫侯本同都是济南市机扫大队的环卫工人,老两口的工作就是每天清扫市立五院附近那段300米长的马路,日复一日。
  在段店,老两口租了一个简易平房,月租金100块钱。屋里除了一张床,唯一电器就是一个几十元的小电风扇。平时为了省电,这个小电风扇也不常开。
  早上5点,崔立英夫妇蹬着三轮车赶到工作的马路。虽是清晨,闷热的天气仍让人透不过气,无处避暑的崔立英有些眩晕。
  一夜过后地上垃圾不少。休息了一会儿,崔立英像往常一样拿起扫帚,而身体却不听使唤地摇晃起来。“你老晃什么?”丈夫侯本同觉得有些奇怪。话音未落,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崔立英一头栽倒,失去了知觉。
病倒前一天就觉不对劲
  其实事发前一天,崔立英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可能是感冒了,有点发烧。”
  连日高温影响了崔立英的食欲。6日早上8点多,已经在马路上扫了3个小时的她回家吃了个馒头,又重新回到炙热的马路上。“一天喝七八杯水也不解渴。”同事马秀珍说。6日下午,让丈夫侯本同“代班”,崔立英回家休息。
  说是休息,崔立英也没闲着,做饭、洗衣服、收拾捡来的矿泉水瓶……闲不住的崔立英对发烧“这点小毛病”并不担心。在她看来,吃点药、多喝水,扛扛就过去了。崔立英也买了退烧药和感冒药,不过吃后并没见效。
  崔立英也想到对面的市立五院看病,然而没走几步又返回了。“到大医院看病得花不少钱。”崔立英的想法是,先吃药看看,不行就回长清老家让在卫生所工作的大儿媳妇看看。
  6日晚,侯本同回到家,发现妻子依旧不见好转,还特意出去买了个西瓜,叫醒已经躺下的崔立英。“吃了块西瓜,凉快多了。”崔立英说,晚上她睡得不错,根本想不到第二天会倒在马路上。
能救过来算幸运了
  崔立英突然晕倒,侯本同和同事都慌了,虽然事发地距离市立五院只有200米,但是大家都不敢动。很快,救护车呼啸而至,医生把已经完全失去知觉的崔立英抬上了车。等候的短短几分钟,在侯本同和同事看来,有几个小时那么长。
  情况不太好。崔立英被送到医院的时间是6点10分,体温40.6度。冰帽、冰水、擦洗等各种降温方式都用上了,但是半个多小时过去,崔立英不但没有苏醒,体温仍“高悬”在40度。更让家属担心的是,在这之前,他们听说,急诊科当天有四名重症中暑患者,其中一名70多岁的老人已因抢救无效死亡。
  医生很快下了病危通知,崔立英家人心急如焚。为给她降温,他们一次次地到医院门口的摊点去买冰糕,放在崔立英身上。“那种5毛钱一支叫‘爽’的冰糕,我已经记不清买了多少。”崔立英二儿媳妇谢女士回忆。
  一个多小时后,崔立英慢慢睁开了眼睛。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崔立英恢复了神志,可以说话了。“扫帚松了手,我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昏睡了3个多小时的崔立英苏醒后说。
  因为被诊断为“热射病”,崔立英并不“安全”,她又被转到ICU病房继续治疗。“热射病能救过来,已经算是很幸运了。”参与救治的市立五院急诊科主治医生周雪亮说。
身边除了护士没有别人
  7天住院治疗,崔立英的丈夫、儿子、儿媳守候在病房外。这次意外“中暑”改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
  为了让崔立英的机体功能迅速恢复,避免肝肾损伤,医生每天都要给从未挂过吊瓶的崔立英打点滴。望着ICU病房上空的天花板,崔立英“反思”最多的是:“我怎么了,中暑怎么要住这么长时间的院。”她不知道,在病房外,她的丈夫、儿子、儿媳更加担心,因为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家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她团聚。
  “医生说正在好转,可是我看似乎并没有多少变化。”二儿媳妇谢女士说,因为时间有限,她匆匆探望过婆婆几次,发觉婆婆食欲不振,有时候说话也不如原来利索。
  因为做环卫工作的原因,崔立英每天很早就醒来,本想和丈夫或同事聊天的她,发觉身边除了护士,并没有别人。
  崔立英睡不着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住院费。她听丈夫说,住在ICU病房,除了治疗费,还要另外交护理费,每小时6元。这让她有些心疼。“要是能早出去挣钱就好了。”崔立英说。
  侯本同说,住院七天共花了1万多元,而除了单位给了6000元左右,新农合报销了2000元左右,还有几千元的缺口只能由他们自己补。对于本不富裕的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休息三天就着急了
  崔立英老家在长清万德镇,10年前,夫妇俩就来到了济南,在白马山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侯本同在机床厂打零工,崔立英帮儿子家看孩子。孙女长大后,夫妇俩又开了一个白吉馍摊点,只是生意冷淡,他们很快又干不下去了。
  2012年2月,在老乡的介绍下,崔立英夫妇穿上了环卫服。早上4点起床,过年不能回家,月收入1200元,工作虽然辛苦,崔立英夫妇却乐在其中。闲暇时拾点矿泉水瓶子,捡些马路上的干树枝生火做饭……老两口的日子过得也算有滋有味。崔立英说,这个夏天她没感觉到“跟往常有什么不同”,然而中暑过后,崔立英暂时无法再继续工作了,她需要休息。
  崔立英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在长清工作,二儿子在济南工作。崔立英“中暑”住院一个星期,丈夫、儿子、儿媳的心也悬了一星期。8月14日,从“鬼门关”闯过来后,家人把崔立英从简陋的租住房接到匡山附近二儿子家里。一周过去了,崔立英似乎并没从那场中暑中完全恢复过来。“吃饭很少,炖了排骨,一口也吃不下去。没力气,走不了远路。”二儿媳谢女士说。
  即便如此,崔立英已经着急了,刚在二儿子家休息了三天,她就有了自己的打算:“听说明天凉快了,可能干起活来就有劲了。”崔立英笑着说。
  侯本同告诉记者,妻子身体一直很好,也从未打过吊瓶,“感冒都很少”,但是经过这次大病,单位还让不让妻子继续做环卫工作,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急诊医生: 预防意识远不够
  周雪亮是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曾多次接触重症中暑患者。对于如何避免热射病等重症中暑,周雪亮认为,极端天气并不可怕,避免中暑也不难,主要是社会和个人对中暑的预防意识还远远不够。
  周雪亮说,中暑是由环境高温引起人体高温和脱水失盐造成的。轻者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者可以引起昏迷(热射病),肌肉痉挛(热痉挛),低血压休克(热衰竭)。所以提早预防是关键。比如,大汗时除了失水,人体还会丢失大量的盐。喝淡盐水、吃咸菜都能补充盐分,“最简单的方法也最有效”。 
      本报记者 吴金彪
市民经验: 节能减排有妙招
  多位市民向记者表示,高温天气里除了应使劳动者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对于市民个人来说,不论是出于个人消暑避暑的目的,还是从对抗高温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责任的角度,也应采取一些“义不容辞”的行动。
  省城市民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称得上是积极对抗高温的市民范本。隋先生说,今年夏天以来,老两口平时骑着老年代步车到郊区寻找天然纳凉地,还能亲近大自然;而由于老两口年事已高,8月份济南持续高温的天气里,在家不得不开空调,即便家里来客人,老两口也把大家都集中在客厅或某一个房间,把剩下房间的房门都关上,老两口有意识地“节能减排”。   本报记者 王茂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