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樱
近日,朋友所在的公司组织员工到某山区小学举行公益活动,他们给孩子买了很多图书、文具和过冬用品。这本是一件充满温情的善举,可当孩子们满心欢喜接过这些东西时,两台照相机却在一边不停拍照。面对镜头,孩子们脸上流露出不自然的表情。朋友说,当时他觉得非常尴尬,做慈善、献爱心,要顾及孩子的尊严,无需搞这些形式主义。“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孩子们会承受多大心理压力?” 朋友的话让我不禁陷入深思。其实,类似的场景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上演,无论是平日里搞帮扶活动,还是过年过节相关部门送温暖,镜头总会跑在最前面咔嚓个不停,令受助者无所适从,而那些提前安排好的“感谢之词”也走了味。或许,慈善场合拍拍照片只是为了留念或记录,但很多时候会讲究场面好看、隆重,这有悖于奉献爱心的本质,还折射出功利思想和政绩工程,会让受助人顿感没有诚意,是虚情假意。 送温暖究竟是为了大张旗鼓地宣传,还是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做好事究竟是为了扬名,还是为了倾听内心呼唤,传递爱的感念?我想,每个人心里都应有一个答案。帮助别人,也是帮助我们自己,理应回归到简单、朴实的样子。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件事:儿童节时,有位爱心人士给福利院孩子买了好多精致包装的冰激凌,有朋友非常不解,“冰激凌不实惠,不如买些其他东西,能看得上眼!”他却说,“我不只是让孤儿们品尝冰激凌,更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享用冰激凌的权利。”可见,奉献爱心绝不能建立在践踏他人尊严之上,理应维护权利平等。 有句话说得好,“自利和利他的行为会形成一种习惯,因为私念是累积的,善缘也是累积而成的。”所以,在今后做慈善的时候,我们应摒弃形式主义和镜头主义,避免养成功利的习惯,充分考虑他人的尊严和感受,真正关心受助者的冷暖,让爱的正能量充满人性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