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11日济南讯(记者 张頔)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双十一”也从传统零售业向金融业渗透。消费者除了抢购衣服鞋帽之外,还能买到具有较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但其背后所存的风险不容忽视。 今年天猫“双十一”购物节首次推出以赚钱为主打的会场——理财分会场,相关网页推出了6款“赚钱宝贝”,涵盖基金和保险,其中数款定制产品收益率高达6%-7%。 相比预期收益率在5%左右徘徊的银行理财产品,这几款产品因较高收益率而受到热捧。预期年化收益7%、最低期限为1年的国华人寿华瑞2号,开卖10分钟之后,成交金额便达到了一亿元,成为目前花费最短时间成功破亿元的单品。 阿里集团的数据显示,截至11日12点,理财产品总成交金额5.55亿元。其中国华3.18亿、易方达1.18亿元,生命人寿限量发售1亿元理财宝贝售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通过“双十一”网购渠道销售的基金或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型,要获得6%、7%的年化收益可能是较为艰巨的任务。 据介绍,这些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之所以能达到7%,是建立在银行、项目发起人以及第三方评级机构的科学测算基础上的,由于基础资产筛选与准入标准严格,资产包加权平均利率高,因此能够足额覆盖理财计划的收益支付。而且网上销售节省了银行很多成本,这也有助于提高收益率。 “理财产品和衣服食品不一样,只是单纯比较预期收益率就冲动购买,会产生一定风险。”一位基金经理说,尽管网售的理财产品属于较低风险的投资品种,但其一样是存在风险的,与银行储蓄还是有本质区别。而且对投资者的风险等级评估,以及产品的信息披露都是需要有专业人士去操作的,网售理财产品很容易产生冲动型投资。 “购买理财产品是为了赚钱,但如果忽略其风险贸然投资那就可能要败家了。”该经理提醒消费者,不要因为费率低、收益高而盲目跟风,从而放弃对购买产品的知情权,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