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鼻炎是否手术要谨慎 |
防过度治疗,有时“多看病、少治病”很必要 | |
- 2013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上接B01版) “过度”治疗之祸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启荣介绍,空鼻症实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萎缩性鼻炎,属于原发性,主要表现为鼻腔黏膜萎缩,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包括营养不良、细菌感染等;另一种是鼻甲切除过度,属于医源性损伤,原因包括创伤、手术等。二者相较,后者更为多见。 根据专家的介绍,我们的鼻腔有三大功能,即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加温和过滤。从结构上讲,鼻腔内有三层鼻甲,分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主要是对呼吸时鼻腔内的气流进行分流引导。“通畅鼻腔的手术一般切除的是下鼻甲。”济南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李峰说。 “如果切除过度,会对鼻腔的加湿、加温、过滤和分流空气的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可能感觉鼻腔过度通畅,产生空鼻症。”综合专家的阐述,空鼻症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过度通气,鼻腔有干燥感,不时流血;头痛,原因在于鼻甲不能有效分流空气,呼吸时空气直接刺激颅底,产生头痛的症状;鼻塞,因为鼻腔内可能会结痂;嗅觉减退。 那么,鼻甲为何会被切割过度造成空鼻症呢?对此,李峰解释道:“很多人鼻息肉特别严重,不得不进行手术来切除息肉,由于息肉长在鼻甲上,这时为了防止息肉不断复发,就要切除一部分鼻甲,但是具体需要切除多少鼻甲、切除哪一部分,没有现成的标准,需要根据医生自身的经验来判断。”显然,问题的核心症结,就在于“医生自我判断的准确与否”。 医学上讲,医疗效果的成功与否,75%在于医疗决策,25%在于治疗过程。换言之,准确的治疗方式选择,是决定疗效的最大因素。近些年来,各类医疗机构层出不穷,尤其是各类专科医疗机构的兴起,以及部分医疗机构“利益至上”的经营原则,只要病人来了就动员病人接受手术,以期收费最大化。王永财直言,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过度治疗”的行为,让原本一些可以保守治疗的慢性鼻炎等患者,成为手术的受害者——空鼻症一族。
难以修复的伤害 在空鼻症发生之后,目前在临床上有什么补救措施呢?作为省内知名耳鼻喉专家,王启荣介绍,对空鼻症的手术治疗一般分为两种:前鼻孔缩窄术和下鼻甲黏膜下填充术,但他坦言,“对空鼻症进行手术治疗的话,效果并不理想。” 李峰也说道:“比如做前鼻孔缩窄,主要是缩窄鼻孔,来减轻呼吸时气流的强度,从而减轻对鼻腔的刺激。这就跟当时切除鼻甲一个道理,还是需要医生自己把握缩窄的程度,缩窄过度导致呼吸不通畅,缩窄不到位又没有效果,很难控制。” 对于下鼻甲黏膜下填充术,是指用自身软骨或者筋膜进行填充,一方面对于身体其他部位有一定的伤害,同时也很难保证填充组织的存活,“作用如何仍要打很大的问号”。 “最重要的是定期对鼻腔用淡盐水进行冲洗,不仅可以保持鼻腔的卫生,还可以刺激鼻腔黏膜逐渐恢复功能。”王启荣表示,只要患者的鼻甲没有完全切除,且患者自身健康状况很好的话,空鼻症是可以逐渐恢复的。
不容漠视的心理之变 “因为鼻子问题,我常常感到头昏、思维不清晰,晚上也常常睡不好觉。”前文提到的安徽的小王告诉记者,受此困扰,原本在通讯公司上班的自己,不得不辞掉了这份不错的工作。因为,这种高科技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脑力付出,而他根本不能保持全神贯注。尽管之后的每次CT检查都显示其鼻腔健康状况毫无异常,但他的痛苦始终存在。 其实,像王先生这样的空鼻症患者远非少数,他们更多地活跃在网络论坛、贴吧、QQ群等网络空间里,彼此诉说着各自的痛苦和治疗经历,分享彼此的心路历程。 记者在QQ群中观察他们聊天时就注意到,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积极面对病变,希望能够通过日常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症状。但更多的人认为自己是“临床医疗的试验品和牺牲品”,乃至是“被现代医疗界遗忘的角落”。部分习惯用“生不如死”来形容现有生活的一部分患者,甚至不讳言曾经多次产生报复医生的心理,而这样做的理由,只是希望以此换取关注。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也承认,对于空鼻症患者,不应该单纯地告诉他们鼻子没病,而应正视空鼻症的存在,并对患者加强心理疏导,逐渐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因为,在目前已有的部分案例分析中,有一点已经被证实,那就是相当一部分空鼻症患者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不适感,时日稍长,这种不适感便演化为一种负情绪。 更重要的则是要尽可能避免空鼻症情况的发生。前述专家说,比如鼻炎等慢性病症,哪些需要手术、哪些不需要手术,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慎选进行医疗决策,以免不必要的伤害闯入现实。很多时候,“多看病、少治病”或有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