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司法独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去地方化,这是非常难啃的一块骨头。在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副所长王公义看来,地方法官的任命和法院财政保障与同级地方政府分离,以及三审终审制都能有效防止地方对司法权的干预。 本报特派记者 郑雷 发自北京 实行三审终审制可减少地方干涉案件 在王公义看来,有三个群体严重干扰了司法独立: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和地方领导干部。 “地方法院的法官是由地方人大任命的,地方党委管住人财物,法院和检察院就不能不听地方政府的。”王公义认为,中央制定了法律,但到了地方却把法律分割了,不能够完全按照法律办。 王公义告诉本报记者,去除地方化是保证司法独立的重要一环,但也是“非常难啃的一块骨头”。 “初级法院和中级法院的法官可以由省里任命,财政等基本保障由省里面管,这样县级和市级就无法干涉。省级高院则由中央来管,财政由中央提供,省级高院的法官由全国人大任命,省政府想干涉都干涉不了,这样能保证依法独立办案。”在去除地方化问题上,王公义认为这种解决措施比较可行,但难度相对较大。 在王公义看来,第二种去除地方化的方法,是实行三审终审制。 “现行的两审终审制有缺点,县级法院算一审,到中级法院就是二审,之后就不能再审了,这样地方很容易干涉案件。可以实行三审终审制,一审是县级法院,二审是市级中院,三审则是省级高院,而跨省的审判一审就定在中级法院,二审在省高院,三审到最高院。” 王公义介绍说,目前我国85%以上的案件为一审终结。 四个分离解决好,司法体制就完善了 “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改革标准都写进去了,很全面。”在王公义看来,三中全会公报中囊括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点,其中提出的几项改革举措都是应该逐渐完善的。 王公义认为,我国当前司法体制有四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首先是审判与执行没有分离。除了法院判刑与司法部门、监狱执行分开外,在行政和民事领域,法院同时担负裁判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这不符合法治原则。“法院审判时就会考虑怎么执行。如果判决后执行不了,还是法院的事情,这样可能促使法院干脆不判,或拖延判决结果,或判个相对容易的结果。这样判刑就会走样,从而导致公正走样。这必须从体制上解决。” 王公义介绍说,第二个问题是侦查与羁押没有分离。“看守所还是公安部门在管,公安部门既侦查又羁押,检察院也存在同样问题。”侦查与羁押不分离,很难解决诸如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问题,也很难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第三个问题是监察与侦查没有分离。现在检察院既侦查又起诉,比如管职务犯罪,自己侦查,自己羁押,自己起诉,这里面也有很多问题。” 王公义说的第四个问题是司法业务和司法行政没有分离。“法院和检察院的人事管理、装备管理、房屋建设等都是自己管,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是,要和权力部门打交道,比如财政、人事、建设、国土等部门。”这些“说了算”的权力部门会卡住法院和检察院的“脖子”,干扰案件的审判和检察结果,让司法独立无从谈起。 “四个问题都解决好了,司法体制就完善了。”王公义说。 政府和官员守法,法治才能建设起来 王公义认为,现在的很多案子存在没有时效和不公正的问题。“高效的关键是效率,我国法律规定效率还是挺高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案件被延长、变通。比如有关押时间限制,但有时候关押期限到了,就把人先放了,然后再逮捕你一次,这就是执法不严肃。” 在王公义看来,政府和官员守法了,法治才能建设起来,因为百姓没有挑战法律的权威和能力,所以需要当权者带头,严格依法办事。 “司法权威要靠党和政府来维护,现在往往有权的人才能影响司法权威,当权者想谋私利时,觉得法律限制了自由才想把法律冲破。所以要限制当权者权力,让当权的人不能越权干涉司法。”王公义说,“依靠国家制度建设,搭好司法制度大框架,才能保障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人权司法保障新提法预示将有完善体系 “公报里面提出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原来没这么提,现在这个提法是比较新的。我们目前有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但不完善。”在王公义看来,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应该是由法律规定,什么样的人能限制自由。法律未规定的,不准限制人身自由,这个只能由司法保障。” 王公义认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新提法,预示着一套相关的完善体系将逐渐到来。 “现在公安部门维护社会秩序,政府维护正常生活秩序,如果一个人违犯法律了,可以行政拘留或者刑事拘留他,这种情况下,如果被拘留者认为限制不合适,可以到法院起诉,让法院来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