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术史的深入把握使杨惠东拥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明确并坚定了他对于青绿山水的探索方向,杨惠东由近代张大千而上溯明清以至晋唐,力追古法,作品高古清丽,金碧堂皇。一般而言,青绿山水很容易流于艳俗,或失之刻画,杨惠东的画可贵之处在于虽设色富丽,但不掩风华,三矾九染、重彩纷呈之下,画面仍然流露出一股静气,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青绿山水应是 中外文化交流下的产物
记:您在青绿山水领域长期探索,对青绿山水的早期形成有着哪些独特认识?
杨:青绿山水应该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而成的,是佛教美术传入以后,融合、改变了本民族的色彩审美观念后逐渐形成。当年,佛教美术从印度经克什米尔,我国新疆地区来到内地,传播道路上的壁画都明显受其影响。我国传统崇尚暖色,如赤、金等灿烂的色彩,而冷色系的蓝、绿明显不是高贵的颜色。中国古代等级较低的官服就是绿色和蓝色的,白居易曾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因此,中国的青绿山水很有可能引入了国外用色特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当然,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起与时代、社会思想有着密切联系,青绿山水也不例外。在唐宋青绿山水占据了主流地位,直至元代文人画的兴起,才逐渐被边缘化。一直到近代,张大千、吴湖帆擅画青绿山水画,与之前的青绿山水画相比又有了新发展。现在,随着思想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又有更多人投入到青绿山水创作之中。
富丽的设色 才能代表大国气象
记:其实,中国画最早的代指是丹青,后来才是水墨。
杨:是的,现在在国画界,盲目求新求洋的风气有所收敛。然而,学习传统出现“食古不化”的偏颇却时有可见,与此同时,以偏概全,以明清文人写意传统替代全部中国画传统的倾向也在干扰着中国画的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人水墨只是传统的组成部分,而绝非传统的全部。在此之外,四家样、唐代二李、墓室壁画、敦煌壁画等等,皆为我们弥足珍贵的传统。古人说,“一代有一代之文,一代有一代之画”,水墨成为山水画主流、正统的过程,也是整个国家逐渐走向封闭的时候。虽然水墨深远的意韵能给人无穷的哲学思考,但以荒寒、萧条、淡泊的审美不能反映繁荣大气象,而黄胄大吕、典雅富丽的色彩才能够代表强国的形象,国家的腾飞也必将促进青绿山水的复兴。
“学美术史的人 有挖掘、保护传统的情结”
记:您是学美术史论出身,这对您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杨:确切来说,我本科学的是绘画,而在南艺读研究生时,是绘画、绘画史两个专业都兼顾的。由于跟随陈传席先生学习史论,对明清绘画做过大量的研究,还写过罗聘、蓝瑛、清初四僧绘画的研究文章,也探索过20世纪传统派绘画。 当然,学美术史的人都有一种挖掘历史、保护传统的情结。最近我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编的《西域美术全集》,就是发掘和整理西域美术遗存的壁画、雕塑、宗教卷轴画、版画、刺绣服饰、建筑等,将国内现存西域美术遗存和流失海外珍品汇聚成书,反映西域美术整体面貌。这与我的博士论文《中国早期青绿山水形态与成因研究》中,对新疆壁画、雕塑的研究契合。除了这些,我们本民族自身的许多绘画方法也亟待保护,像古人画重彩的方法,已经丢失了很多,我也想将这些技法发掘、保护起来,做一份供后世参考的资料,这样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财富。 (东野升珍) 1968年生,江苏睢宁人。1990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攻读研究生,方向为中国美术史,获硕士学位。1997年至今工作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美术编辑、《国画家》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油画》杂志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2002年至2005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方向为中国绘画史,获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中国早期青绿山水形态与成因研究》获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 现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国画家》杂志主编、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杨惠东 ◥黄河入海流 68×136cm ▲梦游太华 136×68cm ▲观沧海 34×138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