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1989年的晚报珍藏了25年 |
滨城区市民李建华是齐鲁晚报创刊时的通讯员,多次在晚报发表文章 | |
- 2013年12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李建华向记者讲述他最喜欢看的齐鲁晚报版面。 | | ▲李建华珍藏的1989年12月24日的齐鲁晚报。 |
|
从1988年1月1日齐鲁晚报创刊之日起,李建华坚持每天读齐鲁晚报,26年来没有一天间断过。家住滨城区北海花园的李建华,今年53岁,是齐鲁晚报创刊时的通讯员,多次在齐鲁晚报上发表文章。“读一份报纸,知天下、晓滨州,了解各县区,关注民生,惟齐鲁晚报莫属。”李建华说。
文/本报记者 王茜茜 片/本报记者 王晓霜 随口就能说出本报记者的名字 走进李建华家中,记者刚做完自我介绍,李建华就说,“哦,你就是王晓霜!我知道你,你写的很多深度稿子我都读过,你们报社还有张牟幸子、王忠才,写的稿子都不错。”被读者叫出名字,是一个记者最荣耀的事情了。 在交谈中,李建华告诉记者,他收藏了一份1989年的齐鲁晚报。泛黄的纸张,被仔细折叠着压在本子里。小心地打开,记者看到“齐鲁晚报”报头下面印着“1989年12月24日”的字样。 “刚开始创刊的时候,齐鲁晚报只有一张纸,四个版面,而且还是夹在大众日报里发行。”李建华说,当时他在惠民地区滨州市委(县级)宣传部新闻科工作,读报、采访、发稿是李建华每天的必做功课。“读齐鲁晚报就是从那时候养成的习惯,26年来,我一天都没间断过。”李建华说。 2006年,李建华的孩子高考,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高考政策,李建华家中开始订阅齐鲁晚报,至今已8年。“以前住的小区门前有一个书店,我天天中午下了班先往那里跑,就为了买一份齐鲁晚报。”每当李建华外出开会学习或考察时,总要挤时间去报亭买份报纸。“好像一天不读,就像缺了什么似的。”李建华说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齐鲁晚报迷。
曾在齐鲁晚报头版发表过文章 齐鲁晚报创刊时,李建华正在惠民地区滨州市委(县级)宣传部新闻科工作,曾多次向齐鲁晚报投稿。1988年7月23日,李建华采写的《记者冒雨救伤员》一文刊登在齐鲁晚报的头版。 当时投稿大都是通过邮局,为了保证时效性,事发当晚,李建华在办公室用手摇电话机先给邮局挂上号,等待电话接通,一篇短消息也写好了,第二天,这篇报道就见报了。随后,李建华又多次在齐鲁晚报上发表文章。在一个泛黄的厚厚的剪贴本里,记者看到了李建华曾发表的全部文章。文章被仔细地粘贴在本子上,下面标注了发表的时间。 据李建华还告诉记者,在齐鲁晚报创刊的当年,1988年12月底,齐鲁晚报在济南召开了创刊一周年全省通讯员、读者座谈会,当时惠民地区去了两个人,其中就有李建华。“开了三天会,给我们辅导了如何写出符合晚报特点的新闻报道,还与齐鲁晚报的领导、编辑一起议报评报,只讲差在哪儿,不讲好的。”李建华说,当时,他写了一篇《晚报,犹如春燕飞入百姓家》谈了自己的看法。
最喜欢看“小鱼儿”社区版 “齐鲁晚报·今日滨州有个栏目叫‘小鱼儿畅游社区听民意’,那个版我很喜欢,贴近生活,贴近市民。”李建华说,“我最喜欢看民生新闻,因为我觉得,只有沉入社区、社会生活的新闻,才是好新闻。” 对齐鲁晚报·今日滨州的办报风格,李建华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晚报读者关注的是身边的人和事,只有把大题目做小,抽丝剥茧,抓鲜活的新闻,关注民生动态,才能越办越好。”李建华说。 26年来,李建华坚持读报,从国家大事,到社区小事,齐鲁晚报已经成为李建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