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葆元 我的脑海里常浮现出一组景象,巽利门的城门徐徐打开,一缕晨曦照过来,穿透城的门洞,照到一条街上。这条感受第一缕阳光的街就叫运曙街。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泉城之美,有时美在那些街名上。 巽利门是济南城的东城门,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缓解古城交通拥塞新开的城门,济南人习惯叫新东门。如今城垣不在,城门无存,沿着那条护城河行走,依稀憧憬着那城的轮廓,巽利门就耸立在运曙街口。严格地讲,运曙街有两个名字,还有一个名字叫“运署街”,或许这里署衙云集?然而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倒是看到“运曙街”蓝底白字街牌钉在街的东口。这两个字在街坊中有时是混着写的,不管怎么写,都是济南人心里头曙光初照的街。我们这一代人目睹并记忆下来的运曙街是一条曾经繁华的街,街不长,东起巽利门,西抵按察司街,街上商铺比肩相邻,全是低矮的瓦舍砖房,卖日用杂品,有些店铺屋内摆不下许多货物,就把琳琅的货品摆到街上,街面就五光十色起来。有商品的地方大抵人气聚集,繁华就造就了。 运曙街的知名不在于这些繁华,而在于1903年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设址于此。这所中学是山东的名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省立一中前前后后吸引聚集着多位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和名师。 李广田,中国近代著名作家、翻译家。192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首先来到这里任教,教习国文。正是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也投身于这场革命,教学之余从濒于危亡的边缘接手主持了“书报介绍社”。1928年他邮购苏联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旨在青年学生中唤起拯救国难的觉醒,然而这是当时的禁书,不幸被山东督办张宗昌的宪警查获,随即将他逮捕入狱,判决死刑。他的父母得到噩耗,变卖家产,赶赴济南,企图赎他出狱。恰逢北伐战争爆发,国民革命军直逼济南城,他才获得开释。李广田在这里留下散文集《雀蓑集》。 李广田走后,1929年楚图南受中国共产党组织派遣来到这里任教,在此之前他一直受到中共北方局李大钊的指派,利用教师这个身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十月革命的启示。楚图南简直是个播火者,他的使命就是在青年学生中点燃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烛火,可以想见,1929年山东省立一中酝酿着怎样的风潮。1921年邓恩铭从这里走出来,在陈独秀和李大钊指引下与王尽美一道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继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现在楚图南再次来到这里,运曙街“运输”着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的曙光。 几乎与楚图南前脚后脚,1929年夏胡也频携新婚妻子丁玲来到这里教书。胡也频在这里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利用研究会向其他教师和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唯物主义史观。曙光再次冲破黑暗,从巽利门外照过,照亮这条古街。胡也频和丁玲的活动受到国民党山东政府的注意,很快被通缉。在黑手到来之前,山东共产党组织抢先一步掩护他们夫妇撤离。胡也频在这个校园里写下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 山东省立一中还走出了当代学者季羡林、书法大家欧阳中石、诗坛巨擘臧克家、国家领导人罗干等杰出的人物,运曙街的石板路上边印着千百名家的足迹,足迹熠熠生辉,运载着中华文化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