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元红包”式寓言 |
阿根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启示 | |
- 2013年12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2008年11月10日,阿根廷的劳工组织成员在举行示威活动,要求政府采取措施,避免出现企业大规模倒闭和裁员。(资料片)
|
|
2013年12月11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按照惯例举行年终媒体答谢会。有意思的是,今年市政府给记者们准备的“红包”——一张被封存在玻璃镇纸中的1美元钞票,既别致又寓意颇深。别致,在于镇纸下边刻着“财政部”,上边刻着“请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寓意,则在于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外汇管制下阿根廷人对美元的感受。 □本报记者 赵恩霆 近两年,阿根廷经济增长乏力且通胀率高涨。同时,外贸顺差不断减少,中央外汇储备跌至6年来最低水平,本币比索的贬值压力持续加大,人们似乎又看到了某种周期性征兆。这种征兆在阿根廷这个拉美大国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几十年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并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辉煌过: 经济总量 曾排名世界前十位 2012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主题即为“中等收入陷阱”。报告显示,目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28个,其中有14个在拉美地区。 拉美曾为欧洲殖民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早在19世纪中后期,拉美国家就陆续踏上了现代化之路。 作为拥有优越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的拉美大国,阿根廷在20世纪初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曾名列美洲第二,仅低于美国,高于加拿大,其经济总量曾位居全球前十位。1994年,阿根廷的人均国民收入已达7591美元。然而,在1963年至2008年的46年间,有16年阿根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4%,至今其人均国民收入仍未突破10000美元,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所长郑秉文曾撰文指出,截至2011年,拉美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已平均滞留37年,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地区,其中阿根廷长达49年,几乎为全球之最。 没落了: 错过转型良机 经济陷入停滞 近百年来,阿根廷经济发展方式大致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工业化和新型出口导向三个发展阶段。延续近半个世纪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较为长期的增长,却也耗费了极大的机会成本。 1930年以后,一战导致欧美进口市场大幅萎缩和进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这制约了阿根廷之前奉行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但阿根廷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则是在二战后才开始的,相比其他地区类似国家的战略转型,大约滞后了15年之久。 此后,阿根廷又陷入政治动荡与经济危机之中,曾经创下12天内连换5位总统的世界之最,也曾在1970年至2009年的40年间,平均每5年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 在阿根廷的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始终存在极端化摇摆。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阿根廷的军政府选择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路子,以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30年左右的稳定增长。 但阿根廷也错过了1950年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十分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经济政策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没能及时跟进,导致阿根廷的第二次转型相比其他地区的类似国家大约延迟了40年左右。 而军政府即便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即靠外部贷款来填补国内财政窟窿,以致阿根廷的外债总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1987年达到717%的历史高点,进而导致一场债务危机。 民主体制得以恢复后,1989年律师出身的梅内姆当选总统,阿根廷的经济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国家直接干预的极端转向彻底自由主义。梅内姆的第一任期内,阿根廷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改革,政府作用和执行力被弱化,国企私有化、本币比索“美元化”(与美元1:1挂钩)等措施不仅吸引了外国投资,还将居高不下的通胀率拉低至正常水平。 步入第二任期的梅内姆政府却遭遇灾难。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由于美国经济强劲美元坚挺,与美元挂钩的比索非但没能贬值应对危机,反而形成事实上的升值,因此出口备受打击,经济开始进入连续36个月的衰退。由于货币“美元化”,加印钞票已不再可能,无法削减开支的梅内姆政府向国外大量发行债券填补空缺,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一场举世震惊的金融危机在2001年爆发。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宣布暂停支付1321亿美元的政府债务,重挫国家信用,加剧资本外逃,经济再受冲击。 迷茫着: 社会问题丛生 反作用于经济 无论是阿根廷的军政府,还是以梅内姆为代表的民选政权,及之后的新改革派,都没能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政策目标选择上未能有效兼顾,导致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 1980年至1990年间,阿根廷劳工阶层的收入缩水了大约40%,1998年至2001年间,劳工阶层收入又损失了20%左右,且迄今仍在剧烈波动,使得数以万计的中产阶层家庭收入缩水,甚至跌至贫困线以下,中产阶级人数急剧萎缩,中产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急剧“下沉”。 除中产阶层收入大幅缩水以外,上世纪90年代阿根廷的高失业率也成了一大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也严重失衡。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建立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成为缩小贫富差距、刺激消费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为给国家财政减压,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社保私有化改革,将国家的责任转嫁给社会和个人。不过,长期迟缓的经济增长限制了社保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上的作用。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危机和兑换危机则成了阿根廷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自2011年10月以来,阿根廷出口创汇能力下降,能源赤字增加,外汇流失日益严重,加上过去十年两次债务重组的部分债务到期,政府不得不通过管制措施减少外汇流失,以应对外债偿付压力。 阿根廷人之所以痴迷美元而对本币缺乏信心,关键在于阿根廷历史上周期性出现的高通胀。近两年,民间统计年通胀率高达26%,多次遭受通胀之苦后,阿根廷人养成囤积美元现钞对抗本币贬值、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理财习惯。 政府与百姓之间在外汇管制与变着法兑换之间的猫鼠游戏,也折射出阿根廷人的无奈。因为,那个似曾相识的周期性征兆——危机——似乎又在迫近。而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年终媒体答谢会上那个“1美元红包”或许是对这种焦虑情绪的自我解嘲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