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珠】 □张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青龙桥至西门桥一带是老城里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城里最繁华的商业圈。 1955年8月建成的济南百货大楼有四层,就在芙蓉街南口斜对面的路南不远处,远远望去是一座四四方方的高楼。那年代的四层楼已是鹤立鸡群,着实显眼和气派。一楼主入口处有东、西两扇硕大的对开玻璃门,两门之间是一个巨大玻璃展窗,大门的东西侧还各有一个落地的玻璃展窗,经过美工设计人员的精心绘画与布置,主要陈列自行车、缝纫机等老百姓向往的“三大件”,常常吸引路人立足观看,尤其夜幕降临之后,与周围灰暗的灯光相比,硕大的展窗灯火辉煌,照亮了楼前的空地,这里成了孩子聚集观景的玩耍地。一些家住附近的小男孩把这大楼里的扶梯当成“滑梯”,从四楼高处说说笑笑地列队滑向底层,然后快步跑向顶层,乐此不疲地嬉闹。 那时候我在读初中,正好学校要开设代数、几何课。老师让我们自备三角板、圆规等学习用具,于是几个同学相约第一次踏进百货大楼。我们好奇地东张西望,一楼东边是食品糖果柜台,那里人头攒动,顾客都在购买食品,柜台内身着统一工装的营业员笑脸相迎。再来到二楼的布匹柜台前,尽管男孩子对布匹、衣料毫无兴趣,但还是围着色彩斑斓的布匹柜台转来转去。最后在三楼的文具组买到称心如意的学习用品,才高兴而归。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票证时代,百货大楼很多商品也是要凭票才能买到。那时我刚大学毕业,每月50元的工资,另外随工资还发给5张“工业券”(购买紧缺用品的证券)。我记得那时买一斤毛线要20张工业券,织一件毛衣需要一斤半毛线才够,工业券就得用30张,只好全家齐支援,凑了好几个月的工业券,才帮我买到织毛衣所需毛线。 那个年代的百货大楼在顶层开设了一个“侨汇商店”,那里面摆设的全是市面罕见的高档奢侈品,像进口手表、高档自行车等必须凭“侨汇券”才能买到,一般人哪里会有这种受照顾的“外汇券”?所以这里变成顾客观光浏览开眼界的好去处。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在外地县城教学的大学同窗好友来省城办事,我们相约去百货大楼逛逛,这是他第一次光临这么大的商场,直呼济南百货大楼真够气派。我作为东道主请他到四楼茶点部喝油茶(济南人熟悉的茶点)。每人点了一小碗油茶,由于不收粮票,是高价,一元钱一小碗,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难得的高消费了。好友一再劝阻我切勿高规格接待,因为他在县城教学每月才需8元的生活费,他说农村学生一个月也花费不到1元钱,每周都是回家背干粮,从家里带咸菜到校苦读,说得我心里酸酸的。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国庆和春节等重大节日,百货大楼总是人头攒动,这里是外地人到济南来购物的首选地,本地人过节一家老少相邀“逛百货大楼”是种精神享受,要想靠近柜台只能跟随人流慢慢地移动。从老百姓热衷的“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八十年代的“新三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济南人总是愿到百货大楼购置。 伴随着泉城路的又一次拓宽,百货大楼于2007年10月拆迁。对这座老建筑和昔日辉煌的名字,老济南人总是恋恋不舍,挥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