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理论学习明确提出了“制度化、主题化、网络化、实践化”的要求。为了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以微型课题带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该校科研处着力组织学习《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促进全体教师树立课题意识和课改意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网络教研”,打造附中“学习型共同体”,把教育理论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习的有效度。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也是济宁学院附属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李汝敏介绍,该校本年度组织教师参与各种外出培训、学习、参赛活动达60多次,参加人数约150人次。其中,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的就有9人,省级培训的有6人。老师们到各类各级培训班、教学赛场、教学年会、优质课例展示、学术交流等活动的现场,感受、观摩、学习,学术视野开阔了不少。而该校参加六省市“省(区)际初中教学研究合作发展联盟”活动时,该校侯庆伟、李明、肖桂勋三位老师执教了研讨示范课,展示了该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成果,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评价。 信息技术培训跟进教学也是学院附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件“法宝”。不久前,学校电教中心又对三校区的一线教师进行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操作的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该校另一项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利器”,就是集体备课,通过同学科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互相交流“绝招”,实现了学科资源的共享。 李汝敏介绍,以上这些举措,只是让附中的老师有了成长的名师的“基本功”,真正起引领作用的,还是该校的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名师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让老师成为名师的种种活动,该校科研处组织开展了“名师论坛”、学术交流会、专题沙龙、主题报告、示范公开课等多种活动,名师和骨干教师们通过各种活动将经验倾囊相授,甘做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梯;而青蓝工程,则是实打实的通过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拜师结对子”,实现名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近三年,该校教师拜师结对共26对,名师手把手示范引领,做到思想上引领、经验上传授、方法上指点,立足教学实践,指导青年教师上好入门课、达标课和优质课,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他们迅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