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贤君
上世纪30年代初到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前,烟台私营工商业十分活跃。当时以丹桂戏院(解放后改为胜利剧场,现为天天渔港大楼北侧十字路口西北角商业楼)为中心的丹桂街、临衢街(后改为儒林街,现华茂街以南,胜利路北端)一带是烟台的闹市区,十分繁华。特别是临衢街两侧,大小店铺鳞次栉比,斗夺争艳。不足5米宽的街道上,行人熙来攘往,摩肩擦踵,确是一条颇具特色的商业街。 当年,老烟台街上四个带“老”字号的商店都集中在这条街上。“老稻香村”食品店,专卖自制的南方风味的糕点,味道可口,风味独特。店面出自《红楼梦》中李纨的住处“稻香村”,店址在胜利路和华茂街交汇处,掌柜姓丛。由此往南在原胜利剧场北便门处,有“老独一处”袜庄,专卖布袜子。店名意为烟台街上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掌柜姓鹿。“老独一处”袜庄在临衢街上历史最悠久,开业于清末民初。他卖的布袜子穿着舒适,质量好,很受欢迎。广告牌也很有特色,从二楼的窗外垂下一双长约三米的大布袜子,老远就能看见。在临衢街路东99号(烟台银行胜利路营业部门前外快车道处),有一家在胶东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的“老半半堂”盔头戏装店,为前店后厂,一爿家庭手工作坊,生产盔头(古装戏中演员戴的帽子统称)、戏装、靴鞋、刀枪把子及其他道具,还制作喜轿、蟒罩、寿衣等物品,生意十分兴隆。经理为曲氏盔头第二代传人曲江涛。“半半”为“半积阴功半济世”之意。因曲江涛的父亲曲福厚曾在北京开设“半半堂”药房,为穷人施医舍药,分文不取,后因业务难以为继,回原籍龙口下观傅家村,改行做盔头、戏装。在民国初年迁来烟台之后,仍沿用此名。只因店铺历史较长,故在“半半”两字前冠以“老”字。上世纪40年代初,《鲁东日报》曾出了一个谜语,为“破楼、古庙、四分之一”,打一本市商店字号,谜底就是“老半半堂”。“老半半堂”南隔壁,有一家“老大昌”食品店,一年到头出售自制的熏鱼,味道鲜美,还出售自酿的粉红色糯米酒,兼营其他烟酒糖果。 当时,烟台各个商店门口都挂着与行业有关的“幌子”,作为特殊标志,以期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招揽生意。当年,烟台有“四大”商店,门口的“幌子”都十分奇特,其中两家就在临衢街上,除“老独一处”的大布袜子外,在临衢街和市府街综合处,有“春和永”帽庄,掌柜姓王,文登人。门口挂着一顶用黑缎子做的大瓜皮帽,帽子的周长需二人合围。帽顶上的红疙瘩有海碗口那么大。其他两家是:洞天画馆(座落在马号街,后改为致远街,现为丹桂街),掌柜叫王慧元,门口挂着一把大折扇子,扇面张开有二米五六长。在南鸿街(现为南洪街)西头路北有家毡靴店,店门旁有个木架子,架起一双大毡靴,每只有一米二长,三四岁的小孩躺在里面很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