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爸爸(报纸编辑) 女儿酷爱读书,她从小读过的书,不论厚薄,粗算大概有上千本了。 她或许曾经是山东省图书馆在册的最小的读者。两岁半的时候,我给她在省图少儿馆办了借阅证,当时因为年龄太小,通融一番才给办了。我们在那里看了国内出版的最早的一批优秀的图画书,如《胆小如鼠的巨人》、《米丽的大秘密》、《发明家奇奇兔》、《维利床下的鬼》等,开启了女儿图画书的阅读史。 几乎每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都会去少儿馆看书,之后再借上三本书,转到与图书馆一墙之隔的大明湖遐园,夏天坐在树荫下,冬天沐浴在阳光中,开始我们的“亲子阅读”。我曾经把和女儿一起在遐园阅读《班长下台》的照片,传给这部书的作者、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女士,桂老师特意给女儿捎来一本台湾出版的《班长下台》,并为女儿题字留念。 女儿的童年搜罗了当时所能搜罗到的优秀图书,我与女儿也度过了难忘的亲子共读的幸福时光。带女儿外出,每到一地一定要去有特色的书店看看。北京的蒲蒲兰、台北的诚品、新加坡的莱佛士酒店书店,我们爷俩都光顾过。 给女儿挑选图书,最看重的是故事的创意和插画的精美。这种创意可以是出人意料的构思,也可以是寓意深远的意境,可以启人心智,也可以纯粹好玩;这种精美可以是安得烈·德昂孩子般的“涂鸦”,也可以是安东尼·布朗写真般的精致。 女儿选书的标准是“有趣”。根据这一标准,她喜欢的图书的主人公必定活泼、幽默,最好还能“闹”。像《小艾来了》里一刻停不下来的小艾,《晴天有时下猪》里糗事一大堆的畠山则安,《大卫,不可以》里到处闯祸的大卫;稍大些,她喜欢的“厚书”,又包括了《小淘气尼古拉》、《淘气包埃米尔》和《窗边的小豆豆》等。她喜欢葛西尼幽默的文笔,喜欢桑贝洒脱的画风,津津乐道小豆豆的“跳沙堆”、“好好嚼啊”——书的厚度变了,欣赏的标准仍没变。 也曾担心女儿读书只求好玩,太不“深刻”。后来读了《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的一段话——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然后我就释然了。其实仔细想想,女儿喜欢的这些经典图书,还是蛮“厚重”的,除了表现儿童的天真外,潜移默化中回味无穷,受益匪浅——也就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 女儿逐渐长大了,读的书页数不断增多,甚至从中文读到了英文,我这位“朗读者”也失去了为女儿读书的机会,但那些年亲子阅读的美好时光,注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正如儿童文学教授方卫平说的:共读时光会在年幼的心灵中留下一段充满光华的记忆,并滋养小读者未来的生命和岁月。对于父母而言,珍惜和创造这样的时光并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许多年后,当你们开始思念远方那个长大的孩子的时候,会因这一段温馨的回忆而感到生命的充实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