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资中筠
2014年02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光(银行职员)
    文如其人。读女性的文字,可以引发我们对美丽、善良、坚韧、豁达、缜密、细致等词汇的理解。而捧读《资中筠自选集》,还可更多感受到睿智、优雅、热情、真诚等深意。有句话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看有多少优雅的老太太,资中筠可堪典范。
  八旬高龄的资中筠,一生担当多个角色:银行家资耀华的女儿、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身边翻译、对外友协的工作人员、译有《廊桥遗梦》的资深翻译家、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学者。五卷本的自选集,全面精选了资中筠先生的理论研究、社会思考、人生感悟与读书心得,既有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硕果、论文精萃,也有感时伤世、述往怀人的真情之作,可谓洋洋大观。文非深奥,语更平淡,没有高头讲章,尽是娓娓道来,篇篇有真学识闪现,句句有真性情流露。
  资中筠的本行是国际问题研究,特别精于美国问题研究。选集中最厚的《坐观天下》,就集纳了作者多年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探索。拜读之前,我心中不免疑惑:时移世易,作者多年前的研究论文,于今还能剩余几多价值?然而,作者高屋建瓴,不拘泥于一时一事,从“大国消长如月之盈亏”的人类文明发展高度,分析历史的同时也在指点未来,反思过去的同时也在剖析当世,读来不免醍醐灌顶般甘之若饴,豁然开朗之后顿感酣畅淋漓。像《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等文,在中日当前形势下读来更觉其生命力依然。而书中对美国文化的条分缕析,让“知其然”的我们得以“知其所以然”。当前是一个媒体勃兴的时代,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度探求催生了众多所谓的专家,他们在电视媒体侃侃而谈、言之凿凿,或在报章洋洋洒洒、连篇累牍,然而速朽的观点往往昙花一现,应景的提法最终自相矛盾,缺乏了研究治学的严谨性,不免让人直呼“砖家”,可谓斯文扫地。其实,学问的魅力,绝不是依靠电视媒体鼓噪卖弄而博得幸名。即使是藏之深闺、束之高阁,甚至是蒙蔽上时光的厚重灰尘,它依然能够熠熠生辉,闪烁出指点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芒。究其原因,这是“板凳要坐十年冷”之后的学识沉淀,是上下求索、淘尽岁月之后的智慧结晶。品读资中筠,可以体会到这种严肃而认真的学问之美。
  耄耋之年的资中筠在当前被热读,并非全部是其国际研究的专业成就使然,而是因其晚年为社会正义、启迪民智而奔走呼告,她的声音与行动说服并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如作者所言,她退休之后开始“我笔归我有”,饱含热情的激扬文字,尽显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古道热肠与士林风尚。在《感时忧世》、《士人风骨》等集中,作者笔锋所向,既有对社会现象的鞭笞,也有对历史的反思,既有对社会思潮的回溯,也有对文化根脉的追问。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业界权威,原本可以躲进斗室,“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但始终忧思不断、萌动于胸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使其不断著文发声。资先生的文字,或阐发忧思,或直抒胸臆,读来直觉过瘾。但通篇上下拿捏到位,从来没有任何偏颇之言、牢骚之语,总是在平和之中提出建议性意见,表达关切的看法。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她的文字力度有增无减,入木三分,直抵人心。相对于充斥于网络之上的片面武断之文、刻意煽情之作,虽被转发连连、点赞无数,但除了激起公众短暂的浮躁意气之外,有多少能够启迪有价值的思考,有多少能够转化为有实效的行动,实在让人不敢高估。资中筠不仅坐而论道,更热衷于身体力行,报刊采访、启蒙辩会、理想国沙龙、世纪大讲堂……随处可见她矍铄的身影。资中筠“历尽坎坷而赤子之心未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气节与襟怀,是对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的坚守与张扬。
  阅读资中筠,可以读懂复杂纷纭的社会,感受古道热肠的胸怀,思索孜孜以求的人生。阅读资中筠,就是在仰望一片思想的星空,它宁静、沉郁、深邃、壮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