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集
2014年0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庆
    小时候就喜欢跟着大人去赶集,去的最多的、离家最近的是板桥集。
  板桥早先是个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小清河上游。河南岸是村居和一些菜地,距我的故乡北全福庄有二里路远。河北岸则是归板桥村的大面积水稻田。村西头有一座石板桥横跨南北两岸。
  记得每逢农历的五和十,便是板桥赶集的日子。四面八方,卖东西的、买东西的、赶驴的、推车的、肩扛手提的,熙熙攘攘,挤满了河两岸的大路和大小胡同。人们从清晨四五点钟天还不亮就陆续赶来,直到晌午才逐渐散去。那时赶集卖东西是要分类的,大体有粮食市、肉市、菜市、布匹衣服鞋帽市、日用百货市、杂货市等。每年大年三十这天的板桥集,是一年当中人最多、卖的东西最全、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集。这一天,在集最西头的石板桥南边一侧,还会摆出一长溜的剃头挑子,附近走街串巷的理发师傅都集中到这里。挑子的一头是一个脸盆放在木头盆架上,一头是一个上边带盖的木头箱子,里边放着两个装满热水的暖瓶,旁边放着一大桶凉水,都是从附近人家连桶加水一块借来的。中间放一个方凳,是给顾客坐的。来这理发的大都是老人和大人领着来的小孩,爱美的年轻人是不来这里理发的,他们都去理发店里排队去了。
  由于板桥地处小清河上游河道最宽的地方,所以早在解放前,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船运码头,在南岸建了一些简陋的货场。每天都有从广饶、无棣、沾化、河口等地来的木船,运来当地产的棉花、虾酱、虾皮,还夹带成麻袋的盐来集上出售。当时食盐是由国家专卖的,他们运来的都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大粒子盐,偷偷地在集上卖,人们买回家主要用于用大缸腌咸菜,不直接炒菜用。卖完了这些东西,这些木船便会在这里装满了煤炭、石头、沙子、钢材、木材等物资返航。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渤海湾山东境内发现了大油田,五万多名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汇聚东营,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筑材料匮乏,建设油田所需的钢材、石头、水泥、木材、煤炭等大都需要从济南走水路转运。为了保障油田会战的胜利,山东省在板桥设立了专管小清河航运的小清河航运管理局,还专门从胶济铁路线上的黄台车站修了一条货运专线直通板桥货运码头。从发现石油,到1974年9月胜利油田基本建成正式对外挂牌,前后十余年建设用的建材,一半以上是从板桥码头走水路,用船运进东营的。那个时期是板桥地区最繁荣的时期,小清河北岸,建设了航运管理局的办公大院,南岸扩建了大规模的货场和仓库,南北两岸还建设了多个职工宿舍大院,整个板桥地区顿时热闹起来,逢五逢十的板桥集的规模也大了许多。随着胜利油田的建成和高速公路的不断修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小清河水路航运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断航。如今,板桥货运码头已基本弃用。
  很多年没去赶过板桥集了,听老家的人讲,集还有,但规模大大缩小,已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听了这些,心里有些索然,便打算腊月三十再去赶一次板桥集,偏巧今年腊月三十不放假,没有去成。正月初五是假期,又是农历习俗中的“破五”,过去这天的板桥集也是很热闹的,一大早便往那赶,到了一看,方知老家人所言非虚。冷冷清清的小清河岸边,只有零零星星几个卖菜的、卖水果的,还有几个卖鞭炮的,摊子稀稀拉拉地摆在那里,赶集的人也不多。原本喧嚣的板桥集那热闹的景象,真的成了历史的记忆。
  如今,小清河济南段重修后开辟了观光船游览项目。河水清波荡漾,两岸的平房也都变成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板桥已完全没有了往昔的模样。只有在两处观光船的停靠点竖立的牌子上,还写着盐仓码头、航运路码头,能勾起人们对老板桥的回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