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箱,能否多点色彩
委员建议:将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建设中
2014年02月2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吕璐 本报通讯员 王世锋
分类垃圾箱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却鲜有人分类投放;岛城2000年以来多次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最后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市政协委员建议,转变垃圾处理思路,针对不同种垃圾设计不同颜色回收箱和垃圾袋,完善垃圾收费制度以提高市民减排积极性。
现象 垃圾箱分类,垃圾难分类
岛城街头的垃圾箱大多为分类垃圾箱,分别写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记者在威海路、四流南路、东海路等路段发现,分类垃圾箱内的垃圾混杂,也少有行人扔垃圾时专门分类,有的垃圾箱上的区分是否可回收的标志还被小广告覆盖,分类垃圾箱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而曾作为岛城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的市北区部分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展了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了,居民照旧混扔垃圾。
调查 颜色单一,分类垃圾箱难识别
“缺乏垃圾分类回收相关设施是影响分类收集及处理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市政协委员王军认为,垃圾分类的主要工作应由市民承担,政府起引导和监督作用。
王军分析,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效果不理想,除了硬件建设之外,软件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包括市民的环保意识存在“两层皮”现象,一些人嘴上对垃圾分类收集表现出极强的热情和支持态度,但是当要求落实分类工作责任时,不愿意出力;而当前的许多生活小区和路边的垃圾存放设施不具备起码的分类条件,大多数垃圾桶的颜色单一,不易于识别;在许多家庭当中,仅仅放置一个垃圾袋,生活垃圾不经分类直接扔入同一个垃圾袋内,然后扔入同一颜色的垃圾桶中。虽然部分小区也对垃圾箱、垃圾袋进行了颜色区分,但这种做法尚未普及,一些小区的执行情况也不甚理想。另外,传统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已不符合当前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排放的要求,亟待改革。
目前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试点工作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由基层环卫部门负责,但是缺乏社区负责、市民参与的保障机制,难以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预期效果。
建议 将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建设
“市民是否踊跃参与是垃圾分类的瓶颈之一。”王军告诉记者,应当以循环经济理念,转变垃圾处理思路,制订垃圾分类收集的规划;将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建设的一部分,针对不同的垃圾种类,设计不同颜色的回收箱、垃圾袋,以方便居民区分、分类排放。同时进一步完善垃圾收费制度,以提高市民垃圾减量排放和分类排放的积极性。
在设计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方面,应研发可盛放多类垃圾的容器,对于特殊垃圾应注意其封闭性,并能使清运简易化。政府通过对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环境信息公开可有效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对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奖惩监督制度的设置,可以有效促进居民垃圾分类的进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