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楼”里的针头线脑
2014年0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雪樱
  前些日子,邻居给家中小孩做棉裤,想找个对色的线,小区的超市逛遍了都没有买到,母亲告诉她去经二路上的“一间楼”,那里专门卖针头线脑,十分齐全。而母亲的话也真的像一个线头,缓缓地打开了我的一段尘封记忆。
  凡是老济南,都知道一间楼。一间楼不是地名,而是一家老字号商铺,它像一个神秘的世界,零零碎碎,又五彩缤纷,堆砌着各种线、带、绳,吸引着我前去探究。据史料记载,一间楼最早创办于1840年,1927年由周村迁到济南,落户在老城区的司马府街。到了1929年,一间楼租了位于经二小纬六路口的石竹斋的房子,开了分号,叫“一间楼西记”。1956年,济南工商界全面开始公私合营,一间楼搬到经二路的路南,与瑞蚨祥隔路相望。如今,一间楼改名为济南一间楼经贸有限公司。
  爷爷在世时,我听他说起过,一间楼过去有个绝活,叫“段染”,店里的伙计能够把一根丝线染成四五种颜色,这种段染的丝线十分时髦,也很畅销,人们买回去绣花,不用再更换针线,便能绣出各类颜色,所以深受大家热捧。他们还从德国进口颜料,回来自己配色,再为丝线染色。这让我不禁联想起影视剧《大染坊》中伙计们染布的场景,热火朝天,冒着白气,既隆重又热烈,让人心中蓦地升腾起一股特殊情愫——对手工业的敬畏,对劳动者的钦佩。
  除了针头线脑,一间楼的“扎绑带”也很有名,结实耐用,还不缩水。很早的时候,人们习惯用一根布条把小腿部捆扎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保暖,走路的时候也利索。据说,扎绑带的习俗是从旧社会传下来的,因为过去人们穿的裤子大都是自己家人用针线缝制的,样式不好看不说,而且都非常宽松,这样干活儿时比较舒服。可是,肥大裤脚走起路来晃里晃荡,所以要扎绑带,尤其是冬天,扎绑带还能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而过年过节走亲戚串门或者出席正式场合时,人们会买一根颜色好看的扎绑带,这样脸上似乎也有面子。
  后来,查找资料时,我得知,很多戏曲名角的演出行头也出自济南的一间楼。当年,梅兰芳先生来济南演出的时候,身着的行头正是在一间楼制作的,而演员所用的假发、胡须、配饰等也是一间楼的主要经营项目。现在想想,不禁令人感慨万千,一间楼见证着社会变革,也是老济南历史的剪影。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一间楼,我是跟着姑妈去的,进入店里,我徒生好奇,左看右瞧,环顾上下,眼睛简直应接不暇,不停地拽着姑妈问,“这里怎么这么多线啊?这个店怎么和其他百货店不一样啊?”姑妈徐徐解释说,“这里专卖针头线脑,全济南这里最齐全。”姑妈买了一些扣子,还有毛衣针。
  那时候,我才上小学,姑妈工作比较清闲,她喜欢织毛衣,编织活儿在同事圈里有口皆碑,我穿的毛衣都是出自她的手,两个中午的时间便能织出一件毛衣,而且样式新颖,很时髦,都是她自己摸索和创新的。
  姑妈还给我织帽子、手套、围巾,帽子既有两个兔耳朵的那种样式,也有头顶上一个大圆球的那种,戴上很暖和,还非常漂亮,冬天和同学打雪仗的时候,他们常常趁我不注意偷藏我的帽子。姑妈的钩针编织同样很出彩,家里的沙发套、茶几上的杯垫等,都能织出各种样式,四邻都夸赞她心灵手巧。
  姑妈用的钩针和毛衣针,还有毛衣上的扣子,都是在一间楼买的。后来,姑妈搬家的时候,她特意把用过的毛衣针和钩针都收藏在一个盒子里,把没用到的扣子收藏在另一个盒子里,这两个盒子收纳的不是简单的家什,而是一寸一寸的岁月,一段一段的记忆啊!
  父亲带我也去过一间楼,那是母亲要缝被子,家里的针线包找不到了,父亲直奔一间楼,买回来后,母亲嗔怪他说,“买个针线,非要跑那么远干什么?”父亲笑着说,“那里的针头线脑耐用,我小时候给家里买缝纫机线都是去那里,习惯了!”
  一间楼,一世界。
  现在,人们追求速度和效率,没有耐心再停留在穿针引线、缝缝补补的琐碎中,更别提买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了,或者说,在人们眼中,买现成的衣服、从网上下单才是真正的时尚,自然而然,人们与一间楼的邂逅和交集也越来越少,一间楼逐渐淡出视野。但是,那些针头线脑,那些带着体温的手工活,却熠熠发光——一针一线,缝补的不仅是衣服,更多的是从指间滑落的沧桑岁月:忧伤与快乐,痛苦与幸福,还有不可言说的浓浓亲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