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教训接受难
——读杜牧《夜泊秦淮》
2014年02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于冠深
   夜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蓊斋语语】
  显而易见,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作。杜牧生活在唐朝晚期。当时,唐王朝内忧外患,矛盾重重,国势衰败,岌岌可危。可是,南京秦淮河两岸却依然酒家林立,一片纸醉金迷的浓厚享乐氛围。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夜幕降临了,寒冷的河水笼罩在浮动的烟雾水汽里,岸边的沙滩笼罩在明亮的月光里。在如此这般的景色里,诗人的船儿停泊在秦淮河岸边的一个地方,不远处就是鳞次栉比、灯火通明的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河对岸的歌女们不晓得南朝陈后主纵情声色以致亡国的悔恨,仍然在唱《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亡国靡靡之音呀。歌女们不晓得的事情,难道那些听唱的达官贵人也不晓得吗?后边两句的意思,诗人没有行诸文字,照我想来,此乃题中应有之义。
  论者有谓:该诗第一句不同凡响,两个“笼”字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我说,这句话说得确实新颖,予人以深刻印象。不过也想指出,诗人是不是强行给“烟”和“月”作了“笼”的分工呢?推究事实,跟“烟笼寒水”不同,月光可是笼罩着包括“烟”与“寒水”在内的夜幕下的一切。
  据载,杜牧在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迫切的用世之心。他努力攻读兵书,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政兵家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很想有所作为。唯其如此,他希望那些于国家兴亡负有重要责任的人能够接受历史的教训,振作精神,励精图治,挽狂澜于既倒。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他的希望彻底落空了。
  毛主席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经验也者,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反面的经验就是教训。记得有个外国人说(大意):人类从来不曾真正接受过任何历史的教训。这话说得太过绝对了。不过,以我的观察为据,人们对于他人的教训,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真正接受下来委实很不容易。且看一茬又一茬的封建王朝,还不是如同一个单子吃药似的接踵垮掉?正如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里所说:“秦人不暇哀之,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们对于历史的教训之不容易接受,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懵里懵懂,不知道接受的重要;有的是自负狂妄,不认为有接受的必要,等等。此中更多的情况是,虽然并非不晓得接受教训的重要与必要,然则,接受既意味着放弃——放弃某些既得的利益,譬如声色犬马的所谓享受,又意味着担当——担当责任,不辞辛劳,譬如宵衣旰食的勤勉。显而易见,这里交织着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相比,个人的更贴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比,眼前的更直接。既然如此,那就请别人去接受教训好了,我则敬谢不敏。顺便说及,人们不但对于包括历史教训在内的他人的教训不易接受,就是自己的教训,也常犯“好了疮疤忘了疼”的毛病,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继续撞,令人唏嘘叹惋。人类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以为就是人们不善于接受教训。
  善于接受包括中外历史的和现实的他人的教训,不走或少走别人走过的弯路,不跌或少跌别人跌过的跟头,非有大聪明者难以做到。
  (本文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出版《苔痕上阶》、《草色遥看》等多部著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