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油条”
2014年02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余爽音

  我的故乡在莱州乡下,早年间,在这里偶尔才能见到油条,不过不是在饭桌上,而是在走亲访友所携带的礼品中。初次见到这东西时,还认为是寻常人家在过七月七乞巧节时才能炸的面鱼。可是,却听到大人们把它叫做“麻藤”,而不是“面鱼”。名字是知道了,可是却吃不到。因为在当时,像这样稀罕的东西,只能拿它送给亲朋好友,或者孝敬家中的老人。小孩子是吃不到的,那时候孩子们的待遇,可不像今天这样优越。
  不知又过了多久,有一天,母亲带我和哥哥走娘家。经过一路奔波,已是饥肠辘辘的我,见到经常想念的姥爷、姥娘就喊饿。姥娘拿出了两根我知道名字,却从未吃过的“麻藤”分给我和哥哥。我一把接过来就狼吞虎咽起来,懂事的哥哥却对姥娘说:“我不饿,留着给姥爷吃吧。”姥爷在一旁笑着对哥哥说:“给你的,你就接着吃吧。”哥哥接了“麻藤”并没马上吃,掂量着问姥爷:“这不就是个油炸的面鱼吗?怎么还得叫麻藤?”姥爷很耐心地对哥哥说:“不错,面鱼、麻藤还有麻花,都是面做的,油炸的,先不说做这三种东西时,和面的方法不一样,光是说它们的模样也不同。面鱼是扁的,像一截鱼;麻花像两缕麻丝搓成的一截麻绳;麻藤圆溜溜像麻花,可它上面又没有麻绳的那个花,倒像是一截藤,叫它个麻藤,不是正合适吗?”姥爷说完了,我把一根麻藤也快吃完了。当时我还不知道一截藤是啥样,也不想知道它是啥样。只是觉得这“麻藤”真好吃,应该是所能吃到的最好的东西吧。
  后来,当我随时都可以吃上“麻藤”时,却发现人们都叫它油条,我想可能是“麻藤”太土气,油条才是它的大号,叫大号才文明,于是我也就随着大伙学文明了。
  直到拜读了“行走烟台”去年11月11日登载的安家正先生的《丹桂小吃系列之七,说说烟台的“油条史”》之后,我才知道这不起眼的油条,在从前的烟台还有个名字叫“麻糖”。这一新知识也激活了我对在姥娘家第一次吃麻藤的记忆。同时,安先生文中的一段话,也引领我动起脑筋思索。安先生说:“油条,烟台人叫‘麻糖’,哪个糖字很费解,与‘糖’何干?疑心是烫字,因为丹桂的油条讲究现炸现卖。刚出锅的油条确实烫手。”我想,如果丹桂的油条是因现炸现卖,确实烫手,而叫“麻烫”或“麻糖”,那丹桂之外的油条,或凉了油条,该叫什么名字呢?安先生说“麻糖”与“糖”无干,反倒使我联想到它是否与莱州的一种风味名吃“麻渠大糖”有关?《可爱的烟台》丛书之七《莱州古邑掖县》一书中的“风味饮食”一节,对“麻渠大糖”做了这样的介绍:“麻渠大糖,是掖县特有的糖果产品之一,盛产与平里店镇麻渠村一带,以甜、香、脆而久负盛名,冠各类土产糖果之首。麻渠大糖的制作方法是,先将小麦生出三到四厘米的嫩芽,用石碾轧碎,放进小米粥中搅匀,沉淀,取其汁加上白糖熬成糖稀,制成直径约1-2厘米的空心管。40厘米左右切一段,粘上芝麻,将糖管两头拧在一起,迅速送进冷房,进行低温处理。”经这样制成的麻渠大糖,实质上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麦芽糖”,不过它和一般的麦芽糖的形状不同,是圆圆的,管状的,并且表面还粘着芝麻。莫不是它与“麻糖”有些关系?
  我真想能够再问问姥爷,他对面鱼、麻花、麻藤的解释,是否有据可查?他本人不是专家学者,只是一位读过几年私塾的长者,人微言轻。他所说的话如果没有出处,那就另当别论了。可惜,我再也见不到他了,他已谢世四十余年了。
  还要说一下,为了弄明白“麻糖”与糖有无干系,我拜访了居住在南迎祥路47号的百岁老人杨玉春女士。杨老太太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每天能连续摸三四个小时的麻将。请教她从前油条叫什么?她说叫“麻藤”。为了确定她说的是“麻藤”而不是“麻糖”,特意让她反复说了几次,直到确定她说的是藤。如此看来,从前的烟台人,也不都把油条叫麻糖,还有的老人和我故乡的老人一样,把油条叫做“麻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