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的坚韧
2014年03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武俊岭
  
  1838年,山东聊城冠县柳林镇武庄,诞生了一个异于常人千倍万倍的人物。1896年6月5日,他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师生们的朗朗读书声中含笑而逝,终年只有59岁。师生的哭声如风如雨,市民们也都闻声泪下。出殡时,自动送殡者一万多人。人们遵其遗嘱,归葬于柳林崇贤义塾旁边。1906年,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这个人就是武训。

  武训行乞兴学的念头,源于那次平白无故遭到的毒打。7岁丧父的武训,在14岁之前是靠乞讨为生的。他没有读过一天的书。年纪大了一点之后,他离家为人当佣工。雇主因见他是一个文盲,便屡屡欺侮。甚至于一个财主还以假账相欺,说三年的工钱已经支完。武训与之争辩,反被诬为讹赖,进而又被狠狠地毒打了一顿。武训回到家中,气得口吐白沫,病倒三日,不食不语。
在这三日里,武训肯定是思考了很多东西的。也许他想过去拜武师学艺,然后好与财主算账;也许他想到过去投奔捻军,用打打杀杀来一除心中恶气;也许他想过去学习经商,在财力上超过那个毒打他的财主……但他最后决定的行动却是:行乞兴学。

  漫长的三十年,人的一生又有几个三十年啊。在这三十年中,武训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积钱办学。为了这个目标,他把人之大欲都灭绝了。在他有了一些钱财之后,别人劝他娶妻成家,艺人似的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亲情,更不在武训的顾及范围之内。面对兄长亲友们求助的面孔,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要修义学好几处。”
  武训积累钱财的艰难写来让人心酸。21岁的他手持铜勺,肩背褡袋,破衣烂衫,在人家门口一站,便高声歌唱,以便讨得几文小钱。他乞讨的足迹很广,山东各地、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都去过。他将讨得的较好的衣食卖掉,而自己只胡乱吃些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充饥。在吃着这些东西时,他还忘不了歌:“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在行乞的同时,他还拣收破烂、绩麻缠线。在进行这些劳作时,依然是要歌唱的:“接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他在给财主当短工时,随时编出歌谣演唱,以冀主人一笑之余,好掏几个赏钱出来。他在给人家推磨拉碾时,学着牲口的声音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另外,他还给人做媒红、当邮差,以获得谢金。他还有表演杂技的才能,立竖鼎、打车轮什么的,身姿十分潇洒。模仿蝎子的姿势往前爬行,也十分相像。他被人当做马骑,以两手、两膝、两脚六个支点支撑,能够往前狂奔数步。更有甚者,他还可以吃蛇蝎、吞砖瓦,以便能够更多地收取看客们的赏钱。他平时的形象十分滑稽:剪掉发辫的大部份,只在额角留一小辫。目的无非是招徕众人,求得施舍。
  1868年,武训将分家所得的三亩土地变卖,加上十年行乞的积蓄,一共210多吊钱,全部交给别人代存生息。后来,武训又置地收租,以加快资金的积累速度。到1886年,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这个时候,他感到资金积攒得差不多了,便决定创建义学。1888年,武训投入4000多吊钱,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后来,他又创办了两处义学。

  武训的精神受到世人的极大钦敬。一百多年来,社会各界名人纷纷题词赞美。堂邑县曾一度改为武训县。全国范围内,出现以武训之名命名的学校多处,1945年,冀南行署还在柳林创办了一处武训师范。
  建国后,电影工作者拍了一部电影,名为《武训传》。人们以上的种种行为,都是在肯定武训一生毫无私念、行乞兴学的义行善举。自然,否定的意见也有,那就是电影《武训传》拍出来不久便遭到了错误批判。还有,在文革当中,武训的坟墓也横遭破坏,但这些行为,是无损于武训的光辉形象的。
  1986年,国务院办公厅作出了大快人心的决定——为武训恢复名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