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虬:我不做“温水里的青蛙”
2014年03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57年生,山东高密人。现为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美术总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硕士校外导师,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3.1 多幅作品参加“万象争春——中国书画名家贺岁展”
●2013.2 与岳海波合作的《齐桓公称霸》(初稿),入围中国当代最大规模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
●2013.8 多幅作品参加“雅墨无界——川鲁名家学术交流展”,并出席“雅墨无界——川鲁名家学术研讨会”
●2013.9 《齐桓公称霸》(二稿)参加由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草图观摩展,出版画册,并举行创作签约仪式
●2013.10 中国画《山之东》参加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3.10 与岳海波合作的中国画《红嫂》参加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3.10 中国画《秋玉米》(与王勃生合作)参加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3.10 中国画《辘轳和井》参加十艺节全国综合材料美术作品展
●2013.10 中国画《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入选省重大历史题材工程
●2013.10 中国画《红嫂》(合作)入选省重大历史题材工程
●2013.10 中国画《鲁班》入选山东省美丽传说美术作品展
●2013.10 中国画《秦琼》入选济南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
●2013.10 中国画《齐桓公》(合作)最终入选国家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工程
●2013.11 多幅作品入选“醇·笔墨—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3.11 多幅作品入选“首届“齐风·墨韵”名家书画邀请展”
  初春到访李兆虬的工作室,除了画案,满眼都是满当当的创作资料图片。出于好奇拿起几幅详细观看,原来是每日新闻里那种蹬着满载水果的三轮车的市场小贩,春运里那些汹涌嘈杂的人流,面颊沟壑里都带着丰收喜悦的农民,和虔诚的跪在地里挖土豆的妇女······原来虬老那些泥巴味儿浓郁的乡土绘画就是从这些日常的观察中“攒”出来的呀!
  过去的2013年,对李兆虬来说是“辛苦”、“忙碌”又“透明”的一年,获十艺节全国美术展览山东展金奖的《山之东》,气势宏大的《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温情满溢的《红嫂》,笔墨构图均有大创新的《秋玉米》,尝试新材料和新媒介的《轱辘》······这些在各类媒体中频频露脸的艺术精品,先后完成并多次参与美术大展,静观这些作品,仿佛一笔一划里都能看到李兆虬认真创作时,抿紧嘴唇,咬紧牙关的神情。聊起2013年李兆虬也感慨良多。

谈创作:
“命题作文”里找新意

  在创作方向上,李兆虬这两年放下了很多个人创作,作了很多“命题作文”。对此,李他说:“主题性绘画画多了,就有青年画家戏谑我是‘主旋律画家’,觉得我观念陈旧,不懂得表现自我。其实别小看‘命题作文’,它的难度很大,首先要有很深的感情投入,充沛的创作激情,鲜明的时代性和画家的个人艺术特色,否则一旦陷于情节性描绘,追求技法表现就会变的空洞,苍白,概念,不会感人,最终只会成为尺幅上的巨人,思想深度和感情内涵上的侏儒。但说到感情投入,哪有那么容易?一件作品就是一个人的孩子,培养感情,结婚孕育,抚养教育,会让你牵肠挂肚,魂牵梦萦。”
  在《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里,李兆虬为了进入作品中的规定情景,不断找新意。他广泛搜集资料,跑档案局,特地去了郑州二七铁路大罢工纪念馆,反复观看了电影《风暴》、《燎原》等。然后着手草图构思,反复推敲,最终决定选取了工人代表集结工友群众与当局对峙的情节。并着意于人物坚毅凝重心态的刻画,力争让每个人物独具个性,让每一件道具每一件服装说话,还原历史,表现历史,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同时追求一种真实的时代感。画面里黑白灰大关系的经营,疏密松紧的布置,都传达了一种紧张强烈,厚重有力的整体印象。

谈创新:
“绘画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李兆虬是求新、求变,喜欢尝试的画家,在创作中,他一直以“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不同于自己”为原则,这就强调了笔墨的当代性、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在他看来,艺术家不能“偏食”,既要喜欢“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冷温婉,又要尝试表现“大江东去”的浩荡气势,《山之东》、《秋玉米》等绘画便是他不断追求水墨语言的很好尝试。《山之东》中,李兆虬的绘画语言更加的直接厚重,墨与水的对比明确,注重融合,人物和景物的重新解构与组合,黑、白、灰层次的对比穿插,大胆的尝试创新。“我拒绝重复,绘画也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否则就成为了印刷品,或者是没有艺术价值的创作,艺术家一定要有使命感,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绘画作品才可以支撑观者的精神世界。”

谈交流:
时刻警惕“酱缸文化”

  如果你曾到访过李兆虬的工作室,会发现西墙上始终订着三幅图片,一幅是版画,一幅是油画,还有一幅便是国画。李兆虬每日在不受市场干扰的版画中,让自己保持纯粹;从大刀阔斧似的油画创作里,体会绘画的恣意不羁;而最终把这些精神运用到国画中。在他看来,“艺术创作要时刻警惕‘酱缸文化’,乐于安逸和固步自封只会让艺术创作和理念成为一潭死水。”的确,李兆虬视野开阔,他谈论罗伯特·劳森博格等艺术代表人物,关注前卫风靡的装置、综合材料等观念性极强的当代艺术,研究壁画、民俗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思考知名评论家、策展人的艺术论断,是山东少见的思想开阔的传统画家。李兆虬认为,艺术家更应该走出去,多交流,如果时间允许,他还会像十几年前一样去中央美院进修,泡图书馆、听讲座。“我不会做那只温水里的青蛙,我喜欢不断挑战自己。”

谈2014:
“要为自己画点画儿”

  谈到2014年,李兆虬微笑着说“为自己画点儿画”,准备完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他就要全身心投入到那些令自己魂牵梦绕的画里去了,所谓魂牵梦绕的画,他也不是很清晰,只是一切想遵从内心。“我不为奖项,不为名利,不去在乎别人眼光,就像好友岳海波说的那句话——把现在的每一幅创作都当作生命当中最后一张作品来画。这就会甩开所有的干扰。画画也不再是一种工作,一种消遣,而是成为一种乐在其中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纯粹、安静的状态里,李兆虬得到的不仅仅是充实与快乐,而是那种不愿沉溺于温水里的自我提升与突破。
         (贾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