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客观条件限制缺乏长效性
志愿队伍不稳 服务忽冷忽热
2014年03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3月4日讯(记者 李榕)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4日,记者了解到,全市共有12余万名志愿者,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学生为主,受客观条件限制缺乏长效性,志愿队伍不稳,服务忽冷忽热。
  42岁的赵欣兰来自武城,她一直活跃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只要周末有志愿服务都尽量参与。“去年在中心广场一次爱心义卖中遇到一个患尿毒症的患者,把随身带着的钱都留下了,但对这个家庭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一个人的能力太有限。”
  “时间不充裕也是众多志愿者在献爱心的过程中遭遇的尴尬。”20岁的小胡是德州学院青年志愿部的一名志愿者,她告诉记者,遇到周末,组织活动志愿者参与度极高,但平时组织起来比较困难。
  “每逢周末或者‘学雷锋日’、‘老人节’之类的特殊日子,都会遇到献爱心‘扎堆’的困扰,但平时少有人来探望。”德城区东风中路一家敬老院的负责人陈女士说。
  “志愿者队伍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学生为主,众多志愿者在献爱心的过程中遭遇时间不充裕、财力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志愿者透露,以陪老人聊天为例,在周末可能会有数十人愿意参加,而平时就可能难找到人;另一方面,志愿者协会资金有限,不可能经常性组织志愿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志愿者队伍长期性不足。“应探索建立志愿者注册机制,建立长效的爱心队伍,让献爱心成为一种日常行为。”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20个志愿者协会、100多个志愿者服务站(点)、近千支志愿者服务队、12余万名志愿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