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的皇亭小学
2014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机
  少年求学经历中对母校、老师及同窗好友的记忆,一定会让人铭记终生。至今我仍能脱口说出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些小学名称:芙蓉街小学、阁子后街小学、青龙街小学、县西巷小学、岳庙后小学、南城根小学……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学校早已不复存在。60多年前我就读皇亭小学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济南人一提到“皇亭”二字,自然会联想到现在泉城路的“皇亭体育馆”,其实这只是当年“皇亭体育场”的西南角,那时的皇亭体育场是一座四周有围墙、设有东西两个大门(东门在按察司街西侧与历山顶街相望,西门的斜对面是蕃安巷)、中间有块黄土地的大操场,向市民免费开放,清晨广场上聚集着来晨练的人们……广场东北角有一个僻静的平房院落,那就是“皇亭小学”。
  济南解放不久,我就成了皇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天背着书包,与邻居小伙伴穿过石板路的小街去上学。我家住宽厚所街,经过仓门楼子、武库街、洪字廒、历山顶街进入皇亭体育场的东大门,沿中间大操场边缘,才能进入学校大门。
  红砖砌成的拱形校门上有校牌,进校门西侧是传达室,当时校园是四合院的平房,南面一排是学生教室,北面是教师的办公室,校园东墙边有讲台和升国旗的旗杆,校园的西北角有一座假山,种植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山上还有一个六角亭,这是我们课余玩耍和读书的好地方。当时学校规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我在这里就读整整6年,学校开设语文、算术、自然课,还有体育和音乐课。
  我的班主任刘兆芳老师,是一位年纪近四十岁、大眼睛、体态稍胖的女老师。她教语文课,从一年级一直送到我们小学毕业,整整教了我们六年。低年级时她高声领读课文,我们一遍又一遍齐声跟随,高年级她教我们如何观察生活,写人物和景物,还让我们记日记。对我们写字要求很严格,横平竖直、工工整整,绝不能写得龙飞凤舞或者歪七扭八。刘老师很爱干净,也很注意仪表,她常常穿一件藏蓝色、双排扣的女士“列宁服”。每天早上进教室前,她总是要检查我们的个人卫生,伸出双手看看指甲长不长,有没有发黑的“泥垢”,带没带手帕,衣服的纽扣缺不缺,如果指甲长,她就用指甲刀给剪短,缺了纽扣,课间她一定给钉好。
  我们的课外活动简单而充实,有绘画、手工劳作、木制飞机模型、泥塑等小组,还成立了各种球类代表队,学生自愿报名,但每人必须都得参加,类似现在的“特长”教育。我参加了手工劳作小组,跟老师学习在竹片、瓦片上刻字。课外活动也可以到阅览室借阅“连环画”,我记得看过《武训传》、《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连环画。
  学校每年的春、秋季运动会都要在“皇亭”举行,所以我们对“皇亭运动场”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班有几个家住东箭道街的同学酷爱足球,放学后先不回家,邀上同学一起踢足球,大家踢累了,就光着膀子、赤着脚练球。长大后听说我们班同学真有被选进山东足球队青年队的。
  我在皇亭小学的求学经历已是60多年前的往事。大学毕业后就当了中学教师的我,深感受恩于小学班主任刘兆芳老师,她言传身教的形象,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近40年的从教生涯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