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进济南时的光景
2014年03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苗得雨
  我把济南称作第二故乡,可在济南的时间比在故乡多四五倍,济南在解放后住进来的人口比原来多了好几倍。但对起初那段有清晰记忆的,在当今来说,可能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
  1949年我17岁,春天去当时的北平参加全国第一次团代会,经济南住了一段,住在纬二路青年会堂;1950年5月各区党委撤销,来济南被分配到《大众日报》所属的《农村大众》工作,住在小纬二路;至1951年5月调省文联,住在纬三路。这三个地点,都离新市场、大观园几个场所很近。当一些主要景点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看过之后,空余时间,就在这几个场所转悠。那时机关晚上也上班,晚饭后可以转一会儿,更多时间是在星期天。也是休闲不闲,一是逛书店转旧书摊,二是看京戏和电影,三是听相声和看变戏法。
  大观园在靠南门的地方,有十几家旧书摊,我时常去瞅瞅有什么稀罕书。现在一直还存在手头的一份济南解放前的地图,就是那时淘的,还有一些民间文艺资料和电影刊物。可惜的是,一两年后,那十几家旧书摊没有了。
  我是个戏迷,后来还成了电影迷。开始几乎每周都去大众剧场看京戏,接上了在故乡时的爱好。很有故事性的《红须客》我一气看完,演员有孟丽君、孟丽蓉姐妹俩,后来参加文艺界一些活动,与孟丽君熟悉了。变为电影迷后,就一部不落地看。那时主要还是上海一些老制片厂拍的和一些老演员演的,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半歌声》、《丽人行》、《江南春晓》、《柳浪闻莺》、《自由天地》、《郎才女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我和一些伙伴,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是追星族了,但记得时常对一些演员评头论足。我们都说女演员中周曼华、李丽华、沙莉等几个漂亮。新建的制片厂拍片后,举办了一次电影周,我差不多都看了。记得有《团结起来到明天》、《大地重光》、《上饶集中营》、《姐姐妹妹站起来》等,印象深的是《遥远的乡村》、《陕北牧歌》、《新儿女英雄传》。我们一伙,是看了《陕北牧歌》后,才知道了有美丽而土味特浓的陕北民歌,并学会了哼唱几句。
  那时,在新市场、大观园,有摆地摊说相声与变戏法的。我常看这三个人的表演,一个老年人,一个中年人——后来知道叫高桂清,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后来知道叫吴苹。那个老年人,武艺高强,有一次他穿一个长袍走出来,变了一地大小不等的瓷盆,一个比一个大,最后一个大的,有两条金鱼正在水里游动。老人变罢,翻一个跟斗,脱下长袍,我观察他身上什么机关也没有。说相声,通常是中年人和女孩。先是扯闲篇招人,当人招得差不多时,开始正式说。有一次只那个中年人说,说是一家公爹和儿媳妇,都是干专业行当的,儿媳妇唱京戏,公爹磨菜刀,两人恰都是结巴,唱起来不结巴,爷俩便时常用唱对话,一次公爹来一声叫板:“儿啊!”媳妇出来了,唱摇板道:“忽听爹爹一声唤,儿媳妇急忙到跟前。”然后道白:“爹爹,何事?”公爹便用行业声调叫道:“蒸卷子来,熬菜汤!”原来喊儿媳出来,是布置做什么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