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榆钱和榆钱饼子
2014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田长尧

  蒸榆钱顾名思义,就是把榆树钱蒸熟了吃。蒸榆树钱最佳采摘期是榆树花盛开的青春期,此时的榆钱丰满厚实、清嫩甘甜。如果采摘早了,嫩嫩的钱花一蒸就没了,糜烂,而且也没有甜味;如果采摘过晚,钱内长出坚硬的种子,吃起来又老又粗,乏味难咽。蒸榆钱的配料,或玉米面或白面。老黄县庄户人家多数用大锅蒸,锅内添上适量的水,放上箅子,箅子铺好“笼布”,将摘洗净的榆钱撒在箅子上,再均匀地撒上干白面或干玉米面。起火,蒸熟后,用筷子将榆钱和面粉拌合于一体,然后洒上白糖,盛到碗里,吃到嘴里既有榆树钱特具有的一种清香,又有诱人的甜蜜,吃上两碗,不仅尝了鲜,且又顶了饭,美食呀!每年春天,榆树花盛开的季节,老黄县庄户人有一个习俗,男人或孩子爬树折榆树枝,女人坐院子摘榆钱,上锅蒸榆钱,最后全家围坐一起大吃蒸榆钱。年景不好的岁月,打的粮食不够吃,庄户人家就把吃榆钱饭“当庄”,钱多面少,吃得肚子胀胀的,一干活又饿了。穷困人家也没钱买糖,只好榆钱饭就着咸菜吃。
  榆钱饼子就是把玉米面或高粱面或白面掺上榆钱,做成饼子状或窝头型,也有混和面的,放锅里蒸熟吃之。面有生面和发面两种,生面即把白面、玉米面或高粮面调好后,往里掺榆树钱;发面即把白面、玉米面或高粮面发醇后,再往里掺榆钱。有人也许提出把面和榆钱放一起调和还省事,殊不知,榆钱和面放一起调和,很难“抓个”,形不成面团,像一盆散沙,揉和不到一起。所以,必须先调面,再掺榆钱。如今,能吃上一个榆钱饼子,可称美不胜收,大饱口福。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黄县人,儿媳妇蒸馒头时,让给自己特做几个榆钱饼子或榆钱馒头。“钱”面一体,香甜融和,犹如金镶玉,实属老黄县庄户人的一种趣吃。
  榆钱是榆树春季盛开的花,传说,早在莱子国时代,莱子人给槐树开的花叫“槐花”一样,称榆树钱为“榆花”。可榆花怎么又换称“榆钱”呢?相传,当然“相传”归不了野史,更上不了正史,只是一种传说,无法考证真伪。故事发生在有了金属圆形小钱币以后的日子,月主寺山下有一户人家,老俩口养了个儿子笨得出奇,十三岁还弄不明白加减法。一天,他爹领儿子上山放羊,爹有意赶七只羊在山上吃草,留五只羊给儿子在山下吃草。晚间回家吃饭时,爹对儿子说:“我出个账给你算,帮你开开窃。”爹说:“有两个放羊的,一个在山上放,一个在山下放,都是几只羊,不是几十只几百只,数大了你更弄不明了。山上放羊的对山下放羊的说:你给我一只羊,我的羊是你的一倍。山下放羊的也对山上放羊的说:你给我一只羊,咱俩的羊一般多。你好好想一想,山上有几只羊了,山下有几只羊?”笨儿子想了半天说:“不知道。”爹说:“今天,我在山上赶几只羊?你在山下赶几只羊?”儿子说:“你七只,我五只。”爹说:“我给你一只羊,你六只,我也六只,咱俩的羊一般多。如果你给我一只,你剩四只,我成八只,是不是你的一倍?你呀,榆木疙瘩脑袋。”儿子想,我怎么是榆木疙瘩脑袋呢?榆木疙瘩什么样?从此,他经常站在后院的老榆树下,仰望榆树的枝头,寻找榆木疙瘩。春天,榆树开花,满枝头的榆树花向他招手点头,他突然发现,这榆树花多像家里的小铜钱呀!他高兴地爬上树,折了两大枝,拿着跑回屋,问爹:“爹,你看这是什么?”爹说:“榆树花呗!”儿子说:“不对,是钱,榆树钱!连榆树钱都不认得,真是榆木疙瘩!”爹说:“你小子不笨,在这等着我呢!”娘笑着说:“俺儿就是聪明,能发现榆花像钱,我看榆花也像钱,就应该叫榆树钱!”笨儿子的娘走户串门讲儿子聪明,榆树花像钱,立即得到村人的认同了,从此,人们称榆树花为榆树钱,榆钱取代榆花,如今,很少有人知道榆钱的老名叫榆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