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上坟
2014年04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矫寿功

  清明节扫墓,在我们老家称为上坟。这是多年遗留下的风俗,也是后人祭祖的最佳方式。每到这天,我都驱车百余里回老家为逝去的父母上坟,以表儿子的孝心。
  在我们老家一带(牟平、栖霞、海阳、乳山交界处),上坟是有讲究的,从时间上讲能早不晚,有的天不亮就到了坟地,多数人在太阳出来之前把坟上完。但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就可望不可及了,一般在八九点钟才能到达坟地,由此经常会听到熟人打哈哈说:“回来晚了,老家(先人)生气啦!”我们也只好一笑了之,其上坟的内容也各有说辞。
  首先,用铁锨往坟上挖几锨土,这是为逝者修房屋(因为经过一年的雨水冲涮,坟丘有些不规范),然后,在坟丘四周分别压上几块白纸,意指春天到了,给故人卸冬装换春衣。在坟前所烧的黄裱纸,是提前用带铜钱图案的凿子打好的,意为给故人钱花。近些年,人们为了省事,不再用凿子打纸,而是用百元人民币在纸垛上排着量几下。在烧纸过程中,还要往火里浇点酒水、扔点食品,表示给逝者的东西。最后跪在坟前磕上几个头,意为尊敬老家,不忘养育之恩。这些做完之后,上坟的程序也就结束了。
  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普遍富裕起来,上坟的内容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坟前烧纸变成了烧纸扎的高楼、汽车、电视、冰箱等,旨在逝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活人一样过上好日子。近些年为了防火,上级禁止上坟燃放鞭炮和烧纸,人们又改为敬花圈、献鲜花等,以此来祭奠逝者。不管采用什么祭品,都是后人孝敬先人的义举,也是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的最佳方式。每次上坟,父母的颜容笑貌都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在这时,我都静下心来回想一番父母生前的教导与培养,是他们为我走好人生路指明了方向。
  “文革”时期,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村里把所有坟墓全部毁掉,改造成大寨田,坟碑用于建大礼堂。由此,多年上坟的习俗被中断。后来国家推行火化制度,上坟的风俗才渐渐得认恢复和传承下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