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街二庵
2014年04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白衣庵古门楼。王军摄
  白衣庵旧貌(网上资料片)
   □栾磊
  白衣庵、兴隆庵、乐善堂、太公庙、昭忠祠、旗纛庙均为旧日分布在棋盘街上的古建筑。如今,除了白衣庵古门楼,绝大多数没有留下印迹,更鲜有文献问世,以至于众多新时代济南人只知棋盘街,却很少有人知道棋盘街上原本还有这样六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遗迹。
  实际上,在济南的大街小巷,还散落着很多类似的富有人文之美的“珍珠”,它们寂寞无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华不注”从今天起推出《泉城人文觅踪》栏目,旨在唤起济南人对这些人文景观的关注与重视,也许,它们的命运会就此改变……
  青灯、燃香、老树、古刹……
  如今的泉城人只怕没有几人知道,许久之前棋盘街一带曾是个寺庙林立的所在。
  沿文化西路,过历下大润发北入棋盘街前行不远,在棋盘街42号位置,顺着沸煮羊汤的腥膻味道可在街道楼群夹缝之中寻到一座古庙——白衣庵。
  白衣庵门楼坐北朝南,高约5米,长近4米,拱形门洞深3米有余,由灰砖砌成,未使用一根木梁,属于罕见的无梁殿结构。据悉,无梁殿最早出现于明代初期,到清代前期较为盛行。目前,济南市区无梁殿建筑仅存两座,一座为东华街的明代督城隍庙山门,另一座便是这座清代的白衣庵门楼。
  有赖无梁殿坚固耐久这一特点,白衣庵门楼整体保存相对完好,唯独西北角处因在战争年岁院内遭遇炮击裂开一道两三厘米宽的裂缝,其余砖体结构完整,只是墙面上挂着的几只电表箱和蔓延其上的电缆颇为碍眼,仿佛华美玉石上的瑕疵,给人以暴殄天物的感觉。
  门楼顶部铺设深灰筒瓦,瓦间生了干草,西北角处还生出一棵干枯小树。屋脊雕刻双龙戏珠等精美图案,正下方门楣处青绿色的石匾上刻有“白衣庵”三个大字,左右分别又有“季春谷旦重修”、“康熙岁次辛未”共计12个小字,意为曾在公元1691年3月吉日,也就是323年前重修过。由此可见此庵年代之久远。
  白衣庵内尚存一座三开间主殿,现在殿门被红砖简易房堵死,无法细观其中内容,远远望去只能看到已经塌陷的屋顶上那黑黝黝的孔洞,显得无比苍凉。位于前殿东西山墙上的壁画更是不见踪影,壁画内容无从知晓。
  “以前白衣庵规模不小”,世居棋盘街一带的李老师这样告诉我。据她讲,白衣庵最初是一座尼姑庵,后来不知怎么鸠占鹊巢成了道观,最后一位道长姓李名立圆,解放那年50多岁,膝下有一名弟子。解放后,二人相继还俗不知去向。此外,庵内除了主殿还有侧殿后院,只可惜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左右两座侧殿于1966年左右被占,又于1972年拆除,如今在地面上盖起了平房,后院部分则改建成一座红砖垒成的筒子楼,庵门楼前那片土地则建成了柴油机厂宿舍。 
  李老师还告诉我,解放之前与白衣庵一街之隔的马路北面还有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寺庙,名唤“兴隆庵”。白衣庵、兴隆庵,两庵中间共用一道大影壁墙,构成“两庵一影”的特色景观。“那是一座尼姑庵”,说起老街上的那年那人那物,李老师如数家珍,连当时庵内住持的姓名都记得一清二楚。“兴隆庵,有南、东、北三个大院,其中南院为主,住持名叫邓本义,东院住持姓吕名长德,北院住持死得早,我把名字忘了,三个院里都有弟子……”
  在兴隆庵东邻位置,原是一片坟茔。每逢清明、中元或忌日来此拜祭祖先的人络绎不绝,祭拜结束顺路会到庵内还愿,兴隆庵借此香火不断。
  透过李老师的描述,笔者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兴隆庵香火萦绕的景象,只可惜这座庵祠于1953年被拆,改建成了供当地居民居住的楼房,没留下一丝一毫残迹供今人追溯。
  “从这儿往北走,在东西棋盘街东邻还有寺庙呢!”李老师又向笔者指明了另一处庙宇旧时所在位置,只可惜这座庙宇与兴隆庵一样,在岁月流逝中消失了。也不知它该叫乐善堂、太公庙、昭忠祠还是旗纛庙。
  白衣庵、兴隆庵、乐善堂、太公庙、昭忠祠、旗纛庙均为旧日分布在棋盘街上的古建筑。如今,除了白衣庵古门楼,绝大多数没有留下印迹,更鲜有文献问世,以至于众多新时代济南人只知棋盘街,却很少有人知道棋盘街上原本还有这样六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遗迹。
  离开棋盘街之前,笔者又重回了一趟白衣庵。站在高大的古门楼前,依稀望到几缕袅袅的烟,然而挺鼻细品便大失所望。这香味既膻又腥,同时还有点酸,竟是与门楼紧邻的那家羊汤摊传出的味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