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一湖山水诗
2014年04月0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李振声
有人说大明湖充满诗意,我却说大明湖就是个诗湖!你想啊,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无数首优美的诗篇镶嵌在山石,栽种于沃土,撒落进湖水,藏身于荷莲,把整个大明湖都涵养成了千年不朽的文学宝库。许多时候我到大明湖不是为了观景,而是为了觅诗。
那年秋天,秋风乍起,秋色初染,看到随风飘荡的柳叶泛着微黄,我跑到大明湖去寻觅描写秋柳的诗句。在明湖岸边的“秋柳园”,我神会了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诗写得很美,只是有点伤感。尽管《秋柳》这首诗旨在借物寓意并非单纯咏柳,但我仍然喜欢,我钦佩诗人高超的表现手法,句句写柳,却不见一个“柳”字,让人见识了诗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功神韵。 漫步在大明湖畔,只要留心,处处都能觅到好诗。走进小沧浪园,一眼就能看到由铁保书写的刘凤诰那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楹联,那淡雅的素描,清新的画面,我把它当成济南最赏心悦目的名片。踏上历下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名句扑入眼帘,它领着我追寻古人,告诉我当年北海太守李邕与诗圣杜甫在此宴饮赋诗的盛况。扶亭追思,我还听到了明朝诗人张鹤鸣“海内名亭都不见,令人却忆少陵诗”的心语,明末诗人刘敕“不见此亭当日古,却逢名士一时多”的感慨,以及现代诗人郭沫若“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的欢呼。
有一年盛夏,我踏上杨柳垂荫、百花飘香、湖水萦岸、拱桥相连的曾堤,眼前浮现出堤坝建造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老先生的身影,他头遮一方青荷,手捧一盏清茗,口吟《西湖纳凉》(宋朝称大明湖为西湖)的新作,其心淡远,其情超然,似闲云野鹤般飘逸无尘:“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鷁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老先生用鱼戏、鸟啼、画舫、香荷把明湖美景一网打尽,用松桥、绿荫、晚风、新浪把秋雨般的清凉从天边引来,那浑身的燥热,瞬间便在诗中消融。
收获最多的是在明湖荡舟,我仿佛掉进了诗窝儿,优美的诗词像喷泉一样扑来,不用我觅它,它却要觅我。小船划到百花台,朱曾敬已从晃动的青荷中看到了我的身影:“千顷芙蓉待雨开,百花洲畔好徘徊”;小船划到茅舍旁,蒲松龄正在为我煲粥熬汤:“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小船划到环波亭,东坡先生已支好了藤床在等我乘凉:“凫鸥聚散湖光净,鱼鲨浮沉瓦影凉。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小船摇进荷池,一群惊鹭陡然飞起吓了我一跳:“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当年李清照就是在这里采莲戏水,从荷叶上滚动的露珠,我看到了她调皮的眼神……
明湖觅诗让我多了些雅兴,一向不善于写诗的我竟萌生了写诗的冲动。一次我和朋友划船时随手做了个撒网动作,朋友不解问什么意思,我想都没想,顺口就冒了几句:“桨橹拨开杨柳枝,扁舟轻移寻吾师。撒下泉城名士网,打捞一湖山水诗。”朋友笑了,说我都快成诗人了。我说,常到大明湖觅诗的人,不想成为诗人都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