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人照顾瘫痪老伴59年
妻子失明、精神失常,喂一顿饭至少要一小时
2014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即便有儿女在身边,赵老汉仍要亲自为老伴喂饭。
     只有他喂饭,她才会温顺地张开口;只有他,才听得懂她的“呜呜哇哇”——结婚70年,她躺在病床上59年,瘫痪、失明、精神失常;喂一顿饭要一个小时,这样的事情他59年来每天都在重复。这个他,就是临沂市罗庄区册山街道88岁的老人赵相于。
  文/片 本报记者 高祥
通讯员 王庆龙 赵泳民   
结婚11年,
妻子一病不起

  4月13日,临沂市罗庄区册山街道石杭岭村,阳光洒在两棵白杨树上。树下的小院里,两间简陋的小屋,赵相于和妻子赵王氏在这里住了70年。
  70年前,18岁的赵相于将妻子迎娶回家。11年里,6个孩子相继降生,小院见证了他们艰辛、清苦而又幸福的日子。1955年起,因为生活劳累,年轻的妻子突然精神失常,赵相于陪着她四处治疗,花的钱不少,病情却没有好转。
  与此同时,她原来患的白内障也越来越严重,因为家庭困难,加上医疗条件不够,延误治疗,很快就完全失明了。巨大的打击让妻子一病不起,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膝下是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床上是瘫痪、失明而又精神失常的妻子,面对这一切,赵相于没有逃避。
  那时候还是在生产队干活。每天天不亮,赵相于就要爬起来为全家人摊煎饼做饭,白天完成队里安排的任务后,就迅速跑回家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和6个年幼的孩子。
  看他们家生活实在困难,村里介绍他晚上去车队“赶大车”。连续几年,赵相于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跟车队“赶大车”拉货。
  赵相于的二儿子赵康法回忆,他小时候有一天半夜里起来上厕所,看到父亲正坐在灯下,可能是因为实在太累了,父亲一只手拿着衣服,一只手拿着针线,针扎在手上,人却睡着了……
“只有爹喂饭,
娘才会安静下来”

  随着孩子们长大,艰苦的生活也逐渐好转。帮妻子换洗、给妻子喂饭,这样的动作成了赵相于每天必修的“功课”。
  因为常年瘫痪、精神失常,妻子赵王氏说话越来越含混不清,整天躺在床上“呜呜哇哇”。而这种特殊的话,是生气还是高兴,是饿了还是渴了,只有赵相于能听懂。
  如今,赵相于的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早已成家立业。赵相于的二女儿赵康霞说,母亲只有在父亲来喂饭时,才会安静下来张口吃,要是别人喂饭,母亲就会甩手,“呜呜哇哇”地说话,喂大半天也吃不了多少。
  因为妻子牙口不好,赵相于会用勺子一点点地将食物弄碎,再喂给她吃。有时,为了让妻子吃上肉,他会尽力将肉切得粉碎。由于妻子行为失常,普通的一顿饭食,经常要花掉赵相于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
  因为妻子喜欢吃水果,册山街道每周逢集,赵相于几乎都要骑三轮车到集市上买块烤地瓜,或者买点香蕉,剥好后喂给妻子吃。长得像老寿星、留着长白胡须、耳朵有点背、骑三轮车的老头,成了集市上很多摊贩印象深刻的风景。
赴喜宴,
他回家先让妻子尝

  由于眼睛失明,常年卧床的赵王氏眼窝深陷,肤色白得吓人,许多年轻的村民见到她的模样都很害怕。赵相于说,前几年政府派人到村里为老年人办保险,一位照相的小姑娘一看到赵王氏就惊叫着跑开了。
  赵相于年轻时,很多人都劝他另娶一个,也有好心的村民领着女方上门与赵相于相亲,但都被他谢绝。赵相于说,他没觉得老伴有多难看,也从来没有嫌弃过她,跟着自己吃了一辈子苦,他有义务照顾好她。
  石杭岭村村民高永起说,有一次他和赵相于老人到同村一户人家赴喜宴,看到服务员上的八宝饭,老人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夹下一小块,装进塑料袋里起身就走。等宴席结束,老人才回来,有人问他,才知道他是想趁热拿回家给妻子尝尝。
  记者前一阵拜访赵相于时,看着头戴毡帽、胡子花白的他,用颤抖的手端着一个碗,一点一点地给妻子喂水、喂饭,那种耐心令人动容;而满头华发、面色苍白的妻子紧闭双眼,脖子上围着一块毛巾,坐在床上“呜呜哇哇”。也许,这种特殊话语里的深情,只有两位老人才懂。
  没治好妻子的病,给赵相于留下终生遗憾。但他几十年来照顾妻子,直至现在,老人照顾自己都有些困难了,仍不顾子女的劝阻,执意陪伴在老伴身边。
  对他来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足够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