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山兵马俑墓主人之谜
2014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危山兵马俑
  ◤危山胜景
  危山铁墓顶(济南王刘辟光墓)
  危山兵马俑发掘现场
     山东章丘危山兵马俑的发掘引起世人瞩目,在国内考古界堪称位列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和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大发现。作为汉代的一座诸侯王陵陪葬坑已没有疑问,主墓在哪里,墓主人是谁?至今仍是一个谜。笔者认为:对两汉时期危山这一地域的历史演革,以及济南王、齐孝王等诸侯王的有关史料进行详细史证分析,是揭开危山兵马俑墓主人之谜的一个重要方面。
翟伯成          
一、危山历史演革及两汉时期的济南王
  危山古时叫无影山,旧时在玉皇阁之东南面,有一奇石,每至夏至午时三刻,人立石上无影。武源河、巨野河绕山而过,风水甚好。加之危山以北是东平陵(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平陵,属济南郡,郡治东平陵,因于钦《齐乘》曰“扶风有平陵,故此加东”(以别之),乃两汉重要城池,汉时相当繁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优越条件,使许多达官显贵趋之若鹜,死后也厚葬于此。危山周围汉墓之多、墓葬陶俑之丰,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汉文帝十六年,文帝封其侄刘辟(音壁)光为济南王,居东平陵。辟光始在城内大兴土木修造宫殿,济南国都曾繁荣一时。汉景帝三年,刘辟光参与了“七国之乱”,失败后自刎。景帝闻之,认为他是“被迫劫为谋,非其罪也”,就下令在危山顶为其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坟墓,以重礼厚葬,这就是耸立山巅的铁墓顶。辟光死后,济南国除,改济南郡,仍治东平陵,辖县包括:东平陵、邹平、台、梁邹、土鼓、于陵、阳丘、般阳、营、朝阳、历城、著、宜成。
  元狩三年,汉武帝刘彻封齐孝王子刘就为济南王,元鼎五年,刘就薨。汉宣帝刘询于本始元年七月,封广陵历王子刘圣为济南王。建昭元年正月,元帝刘爽封梁敬王子为济南王。元延二年,汉成帝刘骜封梁荒王子刘凤为济南王。
  公元九年,王莽建立新朝,因其为东平陵人,便将东平陵改名为乐安,延续了16年。
  建武十五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其三子刘康为济南王,十七年进爵为王,二十八年就国,这是东平陵又一个繁荣期。据《后汉书》记载:“济南安王康……立五十九年薨,康亡,子刘错继位。”元兴元年、错薨,子刘香继位。永建元年刘香死,无子国绝。顺帝刘保遂立错子刘显为王。永建五年显卒,其子刘广继位。永兴元年刘广死,因无子国除。嘉平三年六月,汉灵帝刘宏河间王利子为济南王,当时曹操出任济南相。刘利子死后,其子刘赟继王位。建安十二年,黄巾军攻下东平陵,杀刘赟。其子刘开继位至三国,属魏。
二、有史料记载的葬于危山的王侯
  纵览众多历史书籍,两汉时期,有史料记载的葬于危山的王侯主要有:济南王刘辟光和齐孝王刘将闾,且皆有碑文记载。
  根据有关记载,刘辟光济南国治即今章丘市龙山镇平陵城。按《汉书·地理志》济南郡辖县十四,根据《水经注》及历代地理志推测,其范围以平陵城为中心,面积和规模比现济南市要大。因济南王刘辟光都于平陵,故史书上又称为平陵王,七国之乱后,自杀葬于危山上,人称其墓为平陵王冢,后世人于山顶建平陵王庙。
  七国之乱后,济南王刘辟光、齐孝王刘将闾等六王(皆为齐悼惠王子,亲兄弟),及营平侯刘信都之子刘广、氏丘共侯刘宁国之子刘偃二侯(皆为齐悼惠王孙,堂兄弟)同日自尽,合葬于章丘危山顶,以铁铸墓,故俗称铁墓顶,按汉制厚礼墓葬。此后,齐悼惠王十二子只剩下一子——济北王刘志。汉文帝为收买人心,将济北王刘志徙为淄川王,将刘将闾之子刘寿仍袭嗣齐王,以奉祀齐悼惠王、齐哀王、齐文王的琢园。旧时危山上齐孝王祠堂门柱上有一对联:“赤手挽银河,公有大名垂天下;青山埋白骨,我来此地叩英雄。”即为当时悲剧的真实写照。

三、危山兵马俑墓主人之谜考略
  西汉中晚期,从汉武帝刘彻登基至更始帝刘玄被杀,时间为166年。西汉武帝时期,是汉朝国势最为强盛时期,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北击匈奴,南抗百越,确立了汉朝边疆之稳固,迎来经济繁荣,一些高官贵戚、武将勋臣,在其死后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墓,如武帝茂陵及其陪葬大臣卫青墓、霍去病墓等,极尽奢靡。西汉晚期,随着政局混乱、经济衰退,陶俑制作失却了经济依靠,规模不大,在数量上远不及早期,但从出土的陶俑中,仍可发现其不同以往的特征:陶俑题材日趋广泛,西汉早期的陶俑,除兵马俑外,以女侍俑为常见,其他俑种较为罕见。进入中晚期,伴随丧葬习俗的变化,人们更注重将日常现实生活的场景如实搬入地下。西汉中期以后,受西域诸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乐舞、百戏盛行于中原,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元封二年长安演出百戏时,300里外的乡民都入京城观看。这种状况在达官显贵那里更是有增无减,几乎宴宴都有歌舞、杂技相伴,以助酒兴,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危山兵马俑陪葬坑有西域时期的马俑,不足为奇。
  到“文景之治”,“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纲疏而民富,役财娇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危山及东平陵周围之地,皆为经济发展的富庶地区,试想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如此规模的陶俑、骑兵和战车方阵是不可能出现的。
  西汉时期的社会风气,也是促成汉俑艺术多彩多姿的重要原因。汉时的俑是在秦俑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秦俑是高度君主集权专制统治下的产物,统一、单纯、威严是其主要特征。汉俑同秦俑相比,气魄不足,但在题材多样、类型众多、反映社会风貌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主要原因,是汉代社会风气所致。艺术是时代风貌的折射,汉初经过文帝、景帝的励精图治,至武帝时已成为当时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汉武帝南平百越,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东讨鲜卑,男儿以立功边陲为时尚,表现出汉民族强大、自信之心。由于经济的发达,一方面生时穷奢极欲、纵情享乐,另一方面死时厚藏。
  汉承秦制,西汉前期,某些军功显赫的将领及受封的诸侯王多使用陶塑兵马俑随葬,以炫耀其生前地位及权力。他们以厚藏为德,薄终为鄙,有的甚至倾家荡产,汉朝统治者不惜将全国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陵墓建设,其厚藏风气盛行可见一斑,汉俑正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而到了东汉,厚藏略减,陪葬陶塑兵马俑之风锐减,借以壁画增多,以为风俗时尚,陪葬坑为一兵马俑方阵更是不大可能。加之根据历史资料,并没有东汉济南王葬于危山的记载。因此笔者认为:危山兵马俑墓主人不可能是东汉时期的王侯,而是西汉济南王刘辟光和齐孝王刘将闾等王侯墓的陪葬坑,抑或是平陵王或齐孝王之后人(如齐悼惠王之曾孙巨合侯刘发等人)祀祭时遗留的产物。
  (作者系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