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姚清振:
藏在报纸里的消遣时光
2014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快毕业了,陪伴姚清振时间最长的还是齐鲁晚报。
     快毕业了,陪伴姚清振时间最长的还是齐鲁晚报。  本报记者 孔雨童实习生 潘璐璐  今年大四即将毕业的姚清振,还是经常出现在烟大老图书馆四楼的报刊阅览室。从初三学校旁边的报亭到回家的公交车上,从高中放学路上到烟大老图书馆,地点随着时间在换,但他手里的报纸还是那份齐鲁晚报。真正的老读者  “很少有学生像我这样,从初中开始看齐鲁晚报就一直看到现在的,我真是个老读者了。”姚清振说,作为一名轮机专业的工科学生,大一、大二的课程非常难和抽象,没事时姚清振喜欢看看齐鲁晚报,这成了他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寒暑假火车上、上下课的109公交上,人声喧哗,姚清振却常常拿着一份报纸,独守一角安静的时光。因此,当身边所有人都各奔东西时,齐鲁晚报却陪伴他的时间最长。  上初中时,姚清振会在周末偶尔在学校旁的报刊亭买一份齐鲁晚报来看,年少的孩子不关心太多国内外大事,但身边有趣的事还是会瞅瞅,在数理化政史地各种课程轮番轰炸的缝隙,“换换脑子,放松下紧绷的弦”还是很有必要的。高中课业加重,等车回家的时候他也会买一份看。又长了几岁,当然聚焦点也在变。几年后的姚清振最爱看齐鲁晚报两个板块——评论和青未了。  二版评论为姚清振提供了当下热点的解析,每次拿到报纸他就先翻过来看这一版。  曾经考船员证很辛苦的时候,他晚饭后就会去图书馆看上半个小时报,既能消遣放松,还能“学到些知识”,他说,就这两点,已经“对得起我的半个小时生命”。这习惯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报刊阅览室经常会出现他的身影,站在那儿,摊开报纸,看得津津有味。读报,也是看社会  姚清振说,有很多次他看报时觉得确实“很受感触”,甚至“两三遍地看”。他指的都是一些亲情类的文章,“那些都是平常人写的故事,而非大作家操刀,感觉更真实,更接地气。”  这段日子,姚清振两三天去一次逸夫馆或老图书馆,会把这几天的齐鲁晚报全部浏览一遍,然后重点看看那些“对胃口的”文章。街头巷尾的小故事、风土人情的介绍让他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种氛围。这不是谁都能体会到的感受和经历。课余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这些让人感动的文章就是一次温暖的洗礼。  姚清振一看就知道是关心体育的,对比赛时间、整个过程和结果都非常熟悉。“比赛12点打完,真正关心体育的,从网上立马就知道了,但报纸上第二天才有。”因此他调侃说报纸的体育有点“马后炮”。不过侃归侃,他还是觉得不应按自己的想法去限制别人,毕竟还有一些人喜欢铅字的感觉和纸质文章的味道。  如今的姚即将迈入社会,工作是早就找好了的,他想趁着尚未毕业,而大四的生活又不是很紧张的条件下,通过报纸看到社会更多的面,更深的本质,以便真正踏上社会的时候,可以更踏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