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镇三字歌唱响“礼仪邹平”
青阳镇政府及社会各界编写的三字歌带动百姓形成文明新风尚
2014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青阳镇的村子中建立的《青阳三字歌》文化墙。
     “青阳人、要牢记、识大体、明大义……”近来,邹平县青阳镇刮起一阵文明新风,从机关学校到田间地头,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百姓,人人学唱《青阳三字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邹平”正在基层的每个角落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赵颖鑫 本报通讯员 张宗帅
  从提出到成稿出书
三字歌历时近一年

  包含“爱国篇、党建篇、廉政篇、公德篇、礼仪篇、出行篇、家庭篇、勤俭篇、敬业篇、发展篇”共十个篇章的《青阳三字歌》近一千字,但这短短的千字从提出到成书正式发行,近一年的时间。
  “写三字歌的思想,镇上之前已经酝酿很久了,因为三字歌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切合青阳的实际。正式开始提出来是去年三月份,提出来后,大家也没想到要历时一年才能完成,从起稿到出书真是太不容易了。”参与撰写全程的工作人员周丙玉说。
  “起稿用时不算多,但后来的提炼、推敲和修改非常麻烦。记得给这个千字文起名字时,大家也是经历了多次讨论和推敲,标准就是既要妥贴又要切合实际。在三字歌、三字经、三字言这几个名字中大家反复讨论,最后觉得三字歌这个名字比较大众化,对老百姓来说这个也比较容易接受,就定了《青阳三字歌》做这本书的书名。”
邀请各界文化人士
反复修改二十多次

  为了能使《青阳三字歌》这本书走得远、走得久,青阳镇多次组织县里、镇上的文化人和村内热爱家乡文化的青阳人,根据青阳镇的实际,对三字歌的初稿进行认真研究、多次推敲。
  “初稿出来后,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四个多月的修改,参与修改的人很多。先是请了青阳镇上村里的文化人进行初步修改,之后又请了邹平一中的老教师们来修改,这些教师中有语文教师、历史教师和政治教师,光修改就请他们来了两次。最后,我们还请了专修学院的王忠修老师,王老师对历史、文化很有研究。”周丙玉说。
  “这期间,二十多次的修正就是为了精雕细琢地把这本书写好。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啊,是大家集思广益的结果!”青阳镇宣传委员赵鹏飞说。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良好风气逐渐形成

  历时近一年撰写完成的《青阳三字歌》在2013年12月24日正式发行。作为校本教材,三字歌每篇的主体部分都标注了拼音,方便学生学习和朗读,注释部分也解释详细、出处明确。
  赵鹏飞告诉记者,三字歌在学校和各村的党员中已经流行、学习起来,在青阳镇的村子中也建立了文化墙,深受老百姓喜爱。
  4月10日,醴泉书画社的30多名书画爱好者开展了以书写《青阳三字歌》为内容的书法比赛。“今后镇上还会开展一些活动,像背‘三字歌’、诵‘三字歌’、唱‘三字歌’,通过这些活动来让大家参与进来,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赵鹏飞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