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一叶飞轻舟
2014年04月1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王庆新
京剧《秋江》是《玉簪记》中的一折。全本《玉簪记》演绎南宋书生潘必正赴临安应试,途经金陵,顺道探望在女贞观任观主的姑母,得遇尼姑陈妙常,两人一见倾心。观主发觉后逼侄儿启程。陈妙常闻讯追至江上,在艄翁帮助下赶上潘必正,二人互赠表记,盟誓泣别。《秋江》单演陈妙常江上追赶一节。这出戏剧情风趣,情致斐然。
妙常追赶情人,为江水所阻,正着急,忽见江上有一撑船老艄翁,便向他打听消息。老艄翁告诉她,一个“头戴青巾,身着蓝衫,腰系丝条”的相公乘船“下临安去了”。她问还能追赶得上吗,老艄翁说乘别人的船不行,“若乘老汉的这只渔舟,好比是脚板上擦清油——这么一溜就赶上了。”妙常闻言急忙招呼老艄翁“搭挑来”。谁想她急老艄翁不急,偏要左盘右问:“你与那位相公有亲哪?”“无亲。”“有故啊?”“无故。”“非亲非故你赶他做啥子?”她推说要托人捎带家书。老艄翁说,下临安的人多得很,你为何单托他捎带家书呢?她说她与旁人不相识。老艄翁说:“如此说来你们是相识的了?”急切之间妙常脱口而出“我们乃是朋友啊”,惹得老艄翁哈哈大笑:“老汉活了七十九,不曾见过姑姑与个男娃子搭朋友啊!”一句话说得妙常娇羞满面。不过此时也顾不得许多了,她用略带责备的口气说:“我花钱雇你的船,你管我们是不是朋友做什么?”老艄翁说,“好啊,你不是有钱么,那我这船钱可得多要点。”“你要多少?”“我要个孙猴儿打跟头——十万零八千!”妙常知道老头是故意“漫天要价”,便也很幽默地“就地还钱”,只给他“大舜耕田——一厘”。两人就这样说笑着讲好“实价”三钱。妙常急着上船,老艄翁看她“好生着急”,意犹未尽,还要与她再“作作耍”,声称三钱银子不够“水脚钱”,要涨价。先涨到六钱,妙常无奈接受了。又涨到九钱,她很不情愿,埋怨老艄翁“分明是在呕我”,要这样“我就不去了”。老艄翁知道她是虚张声势,不可能不去,便说你不去“我要把船撑开了”。妙常立马改口:“给你九钱,给你九钱!”到了船上,妙常付给老艄翁九钱银子,老艄翁退回六钱,并告诉她,我要三钱足够了,刚才要那么多,是跟你开玩笑。不过妙常此时最心疼的不是钱,是时间,她埋怨说:“公公,你耽误我好久啊!”老艄翁这才停止“作耍”,正色宽慰妙常:“没来头,赶得上哦!”说罢双手握桨,用力一撑,船离江岸,乘风破浪,追赶而去。到底能不能赶上呢?答案是肯定的,观众和老艄翁本人一样有信心!
这出戏背景很美妙,充满诗情画意。剧中并没有刻意去表达什么,妙常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老艄翁对人的宽厚善良,都是在调侃说笑中不言自明地流露出来。这出戏也没有苦心孤诣地去营造情节,似乎只是随意地叙述了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一段故事,却比刻意铺排效果还好。尤其是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之中,秋水漫漫,秋山绵绵,秋云淡淡,秋风习习,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趣,自始至终弥漫在舞台上。
这出戏表演很精彩,充分展现了京剧表演艺术“虚拟化”的特色。舞台上没有船也没有江水,唯一与船和江水有联系的道具是老艄翁的一只桨,全凭两个演员密切协调的身段表演,显示出人在船上、船在江中,把一叶轻舟拢岸、起航、颠簸、打旋、破浪前进等种种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据说,1955年剧团在意大利威尼斯演出,这种虚拟化的表演获得“水城”观众的高度认同,等演到老艄翁以桨撑船、人动桨不动的情形时,台下观众竟“疯狂”欢呼起来。正因为能让外国观众轻易看懂剧情,从中体味到既是中国人民所特有又能为世界人民所理解的追求爱情、追求美好的方式与情感,所以这出戏多次出国演出,让追赶情郎的陈妙常赶遍亚洲、远涉欧美,到处受到欢迎和好评。
(本文作者著有《京剧优秀剧目欣赏》一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