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客来茶当酒
2014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志杰
  唐诗宋词之美,有人认为在其意境,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情,充满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有人说是因为作者用语轻巧,易懂易记,反映出唐宋两代文人生活的松弛,意象随意。而从本质上讲,唐宋诗词反映的是人们对残缺世界完整性的追求,因为残缺,所以追逐唯美。唐宋两代也是中国茶道从兴起到完美,又到衰落的时期。茶道兴起亦如唐诗宋词,也是唐宋两代文人生活环境松宽、意识奔放无羁养成。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是儒、道、佛三教高度融合为一,其精神核心是“和”,和为贵被视作处世为人的价值理念。在繁盛昌和的大唐时代,读了一点书的士人,经济生活已经达到了无可畏惧的随兴之境,基本是随心所欲,大开大合。宋代延续着这种士人狂欢的国之境况,茶道即人道,饮茶即为道,道茶为和,贵为茶心。
  齐鲁大地处南北交辖东西汇聚之咽,是儒家学派的诞生之地。耳濡目染,滋润千秋,造就山东人以仁爱为原,以淳厚为立身之本,以中庸入世为核心理念。讲究平和、礼让、谦恭、正派,有豪爽、大气、无所畏惧之风气。其实,中国的南茶北移正是启自山东。唐代有一位叫做封演的先生,写了一本《封氏闻见记》,其中就说:“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长江以北的人喝茶始自泰山之下的灵岩寺,茶叶的渐次北推也是由灵岩寺发力,可见灵岩寺在中国茶叶史上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在这里隆重推介一下灵岩寺。灵岩寺地处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东岳泰山西北麓,是泰山山脉的延伸区域方山的中心所在。始建于东晋,唐代达到鼎盛,与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玄奘师傅曾经在寺内翻译从印度带回的经文,唐高宗以后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大都到灵岩寺参拜。千佛殿中有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三十二尊塑于宋代,八尊塑于明代万历年间。1912年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游览至此,惊叹殿中泥塑雕像之美,将其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并题写碑碣。与大多数的寺庙相同,灵岩寺的僧人们也是种茶喝茶,禅茶一味,至今飘香天下。但是,更为值得书写一笔的是灵岩寺对茶叶北进的推进作用。近五十年“南茶北引”在山东取得丰硕成果,放置历史长河,其实这是自唐代以来山东人对茶叶发展的又一份贡献。是不是自南往北也有一条绵延数千里的“茶马古道”,而灵岩寺是这一千年古道上的一个曾经热闹非凡的运茶驿站?
  或许这是我的一厢情愿,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热情、奔放的山东人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点点清香,温文尔雅,在花丛树枝中品茗闻香,实在不是山东大汉之所为。在济南的古玩市场看到一个粗不拉几的瓷罐,打眼便知那是山东土窑的东西。山东瓷器的特点就是一个“粗”字,可以用但看上去没有景德镇、德化、醴陵瓷器的细腻之美。可就是这么一个“土妞”却吸引了我的眼球,来回三趟花了50元人民币归为己有。她哪里好?因为瓷罐上有“寒夜客来茶当酒”几个手写字,如此意境让我晃来荡去,憧憬不已。拿回家摆在我茶室的最显眼之地,夜晚之时闲坐无聊,看着看着欲仙欲醉,就入了这美好的诗境:“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首诗的作者是杜小山,此公怎么如此兴致盎然诗兴大发呢?
  茶与酒是个性迥异之情物,却同时被文人们喜欢上了。李白斗酒诗百篇,婉约女子李清照受家乡山东斗酒启发,到了南国发明斗茶令,很好地把茶与酒搅和在一起。山东人好客,自然好酒,爽饮,喝起酒来壮语豪言,有一股不把自己灌倒绝不罢休的鲁莽英雄气。到台湾说起山东,人家就两样:山东大馒头又大又白;山东大汉人高酒也高。陆羽说:“至若就渴,饮之以浆;蠲忧愤,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话至此,当是十分明了,什么时间喝茶,啥时饮酒,是有区别的。酒为诗,茶是哲学,性情中的山东人,是哲学起家而非以诗言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