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带来具象便利
水城市民热衷“指尖”金融生活
2014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窦晴                                 
  “交话费?用手机银行缴费;看电影?上网团购;打车?用打车软件省钱。”在聊城,这是一个普通工薪族的日常生活,再不是传统意识中新新人类的做派。对于水城市民来说,指尖金融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手机银行转账、在掌中淘宝支付,依托着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市民的确在生活中享受到了“指尖上的金融生活”。

  互联网金融带来“具象”便利
  3月5日,互联网金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大券商、保险公司、银行机构加紧完善自己的官方网站,任意一个懂电脑、会操做的人,就可以轻易掌握在网上进行股票交易、保险投保、银行转账等操作。对于聊城这种金融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城市来说,互联网金融对于市民来说是一种更“具象”的便利:在还未建立起“转角就见金融机构”这种便利程度的时候,越过地域的限制,依托网络技术的无界性,水城市民便已享受到了十足的互联网金融便利,至少,严寒或酷暑,不必巴巴跑到金融机构去办理业务了。
手机客户端受大力推广
  不知何时,各大新兴经济形式都抢着让客户下载“客户端”。很多金融机构的手机客户端比在PC端享有更多便利。如某理财工具规定,在PC端转账需要24小时到账,并且收取手续费;而手机客户端不仅免费,最短2小时即可到账。
  中国建设银行聊城某营业部的大堂经理介绍说,目前手机银行的推广是工作重点之一。“比如通过在手机银行上做够6次交易,才能够节省网盾的费用。”人人都有手机,在手机上完成多种类业务不仅大幅度降低各种商业交易的成本,也是改善服务、增加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水城“指尖”金融使用者飞速增加
  三个月前,多数水城市民还不知道“嘀嘀快的”为何物,从北京、济南归来的学子不无气恼得抱怨:“咱聊城人忒实诚!有便宜也不会占!”如今,在聊城大街上拿着手机,用软件打车的人比比皆是。水城市民是慢热型,接受速度慢,上手却很快。
  记者从建行了解到,全市已有40万余建行客户签订了手机银行使用协议,且以每年10万人次的增长速度增加。40万的基数并不算大,但每年接近25%的增长速度却着实高速。市民钱包里装的钱越来越少,相对应的是手机客户端软件越来越多,水城市民已经渐渐进入了“指尖”的金融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