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好官有多难
2014年04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梦(国企职工)
  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无非三个标准:清廉、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对为官来说是基本要求,对百姓来说是最高期许。在清廉的基础上,勤勉敬业,多干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更是好官。同时,如果扑下身子,真正体察民情,体恤民意,以民为重,几乎就是好官中的好官,几近“完人”。
  身处官场者,却常常说宦海沉浮,为官不易。清廉、勤政、爱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艰难。官场如社会,是一个异常庞大的舞台,里面人各有异、观念纷呈、百态杂陈。不入官场,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无奈,看似简简单单的美好愿望,却往往因为诸多外力参与,多方平衡,身不由己,徒叹奈何。
  做一个好官有多难?《大清相国》里描写的陈廷敬是一个好官,更几乎是一个“完人”。清代康熙朝名臣辈出,然而鲜有善终。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自康熙8岁登基,即侍候皇帝读书,后历任工、户、刑、吏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主动请辞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可谓一代雄主,能在他眼前为臣如此,可见陈廷敬做官之高明。《大清相国》里这样总结: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清官、好官、能官、德官,却不苛酷、不庸碌、不专断、不懦弱,陈廷敬不但超出了老百姓对官员的期许,更符合盛世明君对官员的期待,获得了很高的历史评价。康熙朝是一个政治形态极其复杂的时代,皇帝雄才大略,集权、平叛、削藩、收台湾,每件都是大事,但操持大事之时,也是用人之际,吏治未免有所松弛,官僚花招百出、贪墨成风,官场风气并不好,明珠、索额图等重臣都先后因贪腐、弄权倒台。陈廷敬身处这个大染缸五十多年,时刻面临官场暗流和漩涡,为何能做到清白、自保、做事三不误?说是靠制度管得好、思想教育得好、监督体制好,肯定是笑话。最关键的,还在于陈廷敬个人的品质、境界和操守。
  陈廷敬出身山西望族,家资颇丰,从小接受中国正统儒家文化浸染,追求忠义、仁爱、清廉,自身才能卓越,为官后实干而低调,品质可贵而坚定。21岁中进士,初入官场,在复杂的官僚集团内部,把握“等”字诀,不急不躁,静待时机;获得恩宠后,地位显赫,没有丝毫志得意满,而是以“忍”字诀处世,坚定大原则,容忍小瑕疵,不较真,不偏颇,不盲目,抓大放小,一张一弛,地位日益巩固;执掌一事一方之后,遵循“稳”字诀,抑私欲,求公道,光明正大做事,坦荡无私做人,稳妥低调,获得百姓拥戴,君主愈加倚重;身处派系斗争的激流漩涡,坚决以国家利益为重保持中立,不依附强权势力,不蝇营狗苟求生存,关键时刻不得已立“狠”字诀,巧妙处理斗争关系,借势荡平专权势力,为国尽责,重开政治清明之局;年老体弱之时,拿准一个“隐”字诀,不居功自傲,不培植势力,功成身退,归田赏花,可谓功德圆满。纵观一生官场风云,利益诱惑没有击倒陈廷敬,强权势力没有压垮陈廷敬,贪腐蔓延没有污染陈廷敬,良好的个人操守恰如暗夜之光,照亮他的为官路,成就他的生前身后名。
  陈廷敬官宦生涯中的自守、自持、自警、自省、自查、自悟,正是为官之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当一个清官、好官,最起码的还是自己的个人品质要过硬。个人品质不行,即使勉强为官,也不会是一个清官、好官。为官一任,品行操守端方如一,做一个好官就不难。那些叫苦叫难的为官者,不妨先对照一下大清相国陈廷敬,看看自己有没有起码的品质、操守和定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