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历史长河中的“家风”文化
2014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鲁先圣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族传统的民族,无论是几千年传承不衰的名门望族,还是偏远乡村的小姓微族,莫不以家族的文化传承为第一要务,修谱建堂,努力延续自己家族的兴旺历史。
  中国人自古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从这样的对联中就可以窥见一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等。
  家风是以家教形成的家族风气,而家训是家教的一种形式。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家训是《朱子家训》,这也是把家风用文章警句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典范,成为几百年以来中国家庭教育后代的圭臬。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居家生活到子孙培养,《朱子家训》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家族子孙恪守。
  《朱子家训》的作者朱柏庐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位颇有气节的学者。明亡后隐居不仕,康熙皇帝曾数度征其为官,皆辞不赴。其父朱集璜亦为大儒,为拒清兵,保卫乡关,毅然殉国。朱家父子可谓既博学又忠烈。
  唐代的大诗人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创新的先驱,他的父亲陈敬元一生不入仕。他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家训是:“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之后的100多年,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遵循此家教,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抗日时期的吉鸿昌家族家风也是有名的。吉鸿昌是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因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在父亲病逝后,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时,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后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家规家训,演绎成丰满的家风文化,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不断传扬,成为各个时代各个家族共同遵守的“乡约”、“族规”,浸润在每一个家庭的生命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