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局前街的石板桥
2014年04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庆
  前段时间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济南老城区最后一座石板桥将要拆除,然后修建钢混结构的新桥。第二天便抽空去看了看这座极具济南特色、与泉水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石板桥。
  这座石板桥位于大明湖西南、西门桥以北、护城河西畔、铜元局前街上。铜元局街名是因为清朝官府在此设立铜元局造币厂而得名。据史书记载,清光绪年间,朝廷责令当时的山东巡抚周馥在济南老城西门外购地,建铜币厂,史称铜元局,铸当十、当二十的铜币,并刻制“山东铸币”字样。从光绪二十九年铜元局开张到光绪三十二年迁往直隶,前后铸币四年。由于铜元局门朝东,所以当时门口的这条街巷便称作铜元局前街,铜元局南北西三面拐拐拉拉连通成的巷子就称为铜元局后街。将要拆除的这座石板桥就是当年铜元局正门为了方便进出修的桥,桥下的溪流自南而来,清澈甘洌、冬温夏凉,附近的居民在桥北侧水的两边铺就一些青石台阶,洗菜、淘米,洗衣服的便自觉蹲到北边下水口,劳作的大多是些女街坊。她们半挽着裤腿,站在水中的青石板上,大着嗓门,相互打着招呼,一边干活,一边大声说笑,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水的源头就是南边的黑虎泉、趵突泉、五龙潭,这几大泉群涌出的泉水汇聚成溪流,清代时称作泺水,由南向北,七绕八拐流到铜元局前街转向东涌入护城河,进而注入大明湖。
  由于济南是泉城,到处泉水喷涌,形成的溪流自然很多,建的桥也自然多,尤其以石板桥最具代表性。记得小时候走过的东关大街上就有两座这样的石板桥。一座在东圩子门现在的济南二十四中学门口偏西一点,沿东关大街再往西快到东门桥的菜市河上也有一座。这两座桥都建于清末,都是青石铺成的石拱桥。由于年代久远,有些青石板被车碾轧断裂造成桥面坑洼不平,有的青石板被磨成了镜面,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两座桥都改建成了钢混结构的平面桥。再后来,桥下小溪断流,钢混桥也没了,修成了平坦的东关大街。
  除了青石板桥以外,早先济南老城区的一些街巷的道路也都是用青石板铺成。像芙蓉街、青龙街、曲水亭街、东舍坊街、后宰门街、西更道街、铜元局前后街、饮虎池街、县学街、司里街,以及县西巷、县东巷、苗巷、卫巷和王府池子周边那些窄窄巴巴的小巷胡同都是青石铺地。这些青石材料都来自济南南部和东南部山区。从港沟到彩石,从十六里河到仲宫再到高而、绣川,一直到西营,这大面积的丘陵地带,属于泰山山脉的余脉,石灰岩青石资源十分丰富。济南城用青石建桥修路也算是就地取材了。
  传说老济南城的四个城门进出护城河的桥也是青石板桥。为了考证这个传说,我查了一些历史文献。据记载,老济南城(古称历城),在明朝以前是土城墙,除北水门(史称凌波门)外,东门(史称齐川门)、西门(史称泺源门)、南门(史称历山门),三面进出建的都是木头桥。明洪武四年(1371年),城墙开始以南部山区的石灰岩青石瓮砌,同时将进出城门护城河上的木桥改建为青石板桥。就连北水门也建成了青石砌成的穹形涵洞。
  颇具济南泉城特色的青石板桥,随着这最后一座的拆除,真正成为了历史,以后只能从记载文献中和记忆里找寻它的踪影,让人未免感觉有些惋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